為方便部份沒有時間閱讀全文的朋友, 先上幾款實惠好用,綜合能力 可媲美蘋果無線耳機 的主流品牌耳機(商品價格隨時會變,請點選卡片獲取最新優惠資訊)。
三星Galaxy Buds2 Pro 降價350元,到手549
索尼WF-1000XM4 降價100元,最低到手1699
華為FreeBuds Pro 3 降價400元,到手1449
聲闊小金腔 降價300元,到手1099
持續更新……
以下是原回答:
這麽說吧,蘋果的無線耳機
論音質效果, 它趕不上森海塞爾,索尼;
論降噪能力, 它不及Bose厲害;
論配置奢華, 它也沒有超過JBL;
論續航時間, 它只能說基本夠用,遠不及現在國產的各種新品;
論價格, 這個就不用說了吧,比它便宜的比比皆是。
那……蘋果耳機究竟好在哪?又是什麽樣的魔力吸引全世界的消費者趨之若鶩? 就因為它賣的貴,可以裝逼?又或者是單純因為消費者……傻 ?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想先簡單回顧下蘋果無線耳機的發展歷史。
1、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現在帶藍芽耳機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這個現象非常普遍,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這兩年耳機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是誰主導了這樣的變化呢?我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 藍芽耳機正在快速普及,平民化,而推動這個趨勢快速進步的正是蘋果耳機 。(自制表格有點醜,請將就看哈)
也就是說蘋果耳機是TWS耳機市場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如同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先鋒不是一帆風順的,AirPods剛面市,面臨 容易掉下來,音質差,價格虛高 等很多質疑。
然而蘋果依靠iOS系統的最佳化和持續的技術研發投入,將耳機和 蘋果生態連線 的更加緊密,結合 Beats的音訊技術 優勢,加速提升了AirPods的音質體驗,最終呈現給我們的就是現在這樣的堪稱行業標桿的綜合表現非常突出的優秀作品。
總結來說:蘋果耳機勝在彈窗提醒,通透模式,降噪能力,空間音訊等 技術硬實力 ,更勝在跟iOS系統快速連線, 裝置間無縫切換 ,如絲般順滑的體驗這樣的 生態閉環軟實力 ,既勝在p芯片的最大算力的利用上,也勝在舒適柔軟的佩戴體驗,更勝在 自適應降噪演算法對於不同耳道結構差異的最大相容性 ,所以它成為了最適合iPhone 手機的藍芽耳機,沒有之一。
蘋果耳機完成了藍芽耳機的消費者教育,拓展了市場邊界 ,這就是居功至偉的,所以它獲得了相應的報酬。
2、一流企業做標準
作為追隨者的「後浪」們——現在的手機大廠們和傳統音訊廠商,他們出的新品都只是模仿者,模仿蘋果 連線彈窗提醒 ,模仿 「豌豆射手」的簡潔造型 ,模仿蘋果掀起的在 降噪領域 的技術深耕,也模仿蘋果對於 生態護城河的打造 ,然而功能設計,商業模式可以模仿,但是已經建立起的 品牌影響力和使用者口碑 可不是那麽好抄的作業。所以盡管它價格不便宜,功能也不是最強大的,盡管推出已經好幾年了,卻依然是最受歡迎的真無線降噪藍芽耳機,輕松秒殺各路登台的新生力量。
誠然蘋果耳機的 優雅簡潔的設計在人群中極具辨識度,昂貴的價格也內建高級感 ,確實在早期可以作為裝逼的手段,不過現在的耳機的技術差距,外觀造型的差距在快速縮小,早年間檢視有沒有連線彈窗就知道你買的是正版AirPods還是華強北的高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再加上安卓市場也不斷湧現很多高端藍芽耳機已經很接近AirPods的綜合體驗了,所以很難有那個因技術壁壘而產生的優越感效應了。
3、時間的承諾
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蘋果的產品基本上是一年一更新,甚至幾年才更新一個版本,這就跟普通的國產手機廠商以及傳統耳機廠商三五幾個月就出一個 「旗艦」 的研發策略很不一樣,研發時間夠長能保證其設計,工藝環節的品質,叠代版本的品控品質才更有把握,至少新版是有重磅功能的加入或者驚艷能力的展示。這一點就給消費者留下了 品質過硬,產品靠譜 的印象,也有了相對固定的 產品期待 ,這樣就像是 跟消費者的一個約定 ,你都不用多想,大機率每年9月份是不是又有蘋果的新品釋出呢?
4、總結
說了那麽多,總結來說就是 蘋果耳機在使用者體驗上是做的最好的 ,這個最好融入在了其iOS生態內,融入在了其對於音質,降噪,舒適性的 極致功能追求 上,也體現在其對於 極簡主義風格 的塑造,體現在精益求精的 藝術設計 上,所以蘋果耳機肯定值得買 ,絕對值得買 ,強烈推薦大家試試!
擴充套件:更多藍芽耳機選購知識和推薦 ,可以看我之前很 用心 寫的一篇文章。
統計數據不騙人,結果你卻猜不到~2023年高價效比藍芽耳機有哪些?【藍芽耳機推薦選購指南】
OK,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 請點個贊同和喜歡吧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想了解更多新鮮數位科技資訊,也 歡迎關註 @數位科技研究猿 哦!另外不清楚藍芽耳機到底該如何選購的朋友也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也可以私信或者咨詢,我知無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