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毛克疾、喻琬淋】
當迪薩納亞克於2024年9月23日在歷史悠久的斯裏蘭卡國會大廈內宣誓就任總統時,他一定不會忘記這正是他和他的同誌們當年計劃武裝攻占的政治地標。
現在,他達成了當年的革命理想,只不過是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9月23日,阿努拉·庫馬拉·迪薩納亞克(Anura Kumara Dissanayake,人稱AKD)在可倫坡宣誓就任斯裏蘭卡總統。斯裏蘭卡國家人民力量黨供圖
經過5個星期的激烈競逐,迪薩納亞克帶領左翼政黨聯盟國家人民力量(NPP),擊敗原總統拉尼爾·維克拉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和主要反對黨領袖薩吉特·普雷馬達薩(Sajith Premadasa),當選斯裏蘭卡新任總統。
毫無疑問,脫胎於馬列主義武裝鬥爭的「局外人」迪薩納亞克透過選戰奪取總統大位,是斯裏蘭卡人民飽受政治經濟社會多重危機後做出的歷史性選擇,開啟了不同於斯裏蘭卡此前所有意識形態特征的全新政治局面,也被寄予扭轉斯裏蘭卡國運的厚望。
迪薩納亞克究竟什麽來頭?
迪薩納亞克1968年出生於斯裏蘭卡中部農村的小農家庭,從學生時代起就投身學生運動,不到20歲就正式加入了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革命組織人民解放陣線(Janatha Vimukthi Peramuna, JVP),並作為JVP下轄學生組織的負責人參加武裝鬥爭。
值得註意的是,成立於1965年的JVP不滿當時錫蘭共產黨等「老左翼」的「機會主義」「妥協主義」態度,在其領袖羅哈那·維耶維拉(Rohana Wijeweera)帶領下,決定拋棄議會鬥爭和上層路線,堅定走以「群眾路線」和「武裝鬥爭」為特色的正統馬列主義革命道路。由於堅決鬥爭的態度和遊擊戰爭的策略,JVP當時甚至被國際評論家稱為南亞的「切·格瓦拉派」,盡管從維耶維拉的裝束看風格確有相似,但JVP從未公開承認過這個稱謂。
人民解放陣線創始人羅哈那·維耶維拉(Rohana Wijeweera)
1971年和1987年,JVP兩次發動針對斯裏蘭卡當局的武裝起義,動員數十萬因就業困難、通貨膨脹、食品短缺而陷入絕望的勞動群眾和青年學生投身遊擊戰爭。期間,斯裏蘭卡政府和JVP武裝互相發動刺殺、爆炸、破壞活動。然而,由於策略失誤和準備倉促,兩次起義均遭到殘酷鎮壓,最終以失敗告終,大批JVP黨員幹部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這成為斯裏蘭卡內政史上最血腥的場景之一。
正是在1987年的殘酷武裝鬥爭中,迪薩納亞克走上了革命道路。
武裝起義失敗,疊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JVP被迫逐步軟化策略,轉向選舉鬥爭和街頭運動。在這一時期,迪薩納亞克1995年以全斯社會主義學生聯盟召集人身份進入JVP中央委員會,1998年又憑借出色的學生和青年工作成績成為JVP政治局委員。此後,迪薩納亞克逐漸靠近斯裏蘭卡主流政治,2000年首次當選斯裏蘭卡議會議員,2004年出任斯裏蘭卡自由黨(SLFP)-JVP聯合政府農業、畜牧、土地和灌溉部長,並於2015-2018年擔任斯裏蘭卡議會首席反對黨黨鞭。
意識形態方面,迪薩納亞克轉向更加溫和的中左翼立場。2014年,他成為JVP主席後,明確表示摒棄暴力鬥爭,並不斷吸收社會賢達和知名學者加入,使JVP對更寬泛的社會群體產生吸重力。2019年,迪薩納亞克組建國家人民力量(National People's Power,簡稱NPP)政治聯盟,吸納20多個較邊緣政黨及工會、婦女、青年組織,以壯大反對派力量。
近30年來,JVP已從殘酷鎮壓和全球左派運動的低潮中脫胎換骨,憑借強大的基層黨組織和豐富的群眾運動經驗,充分利用民眾對政治腐敗、經濟困境、社會僵化郁積的不滿情緒,以及針對IMF協定附加條件、印度幹涉的強烈反感,成為引領斯裏蘭卡近年來社會運動的領導力量,並借重這股力量成功實作了兩次艱苦卓絕的武裝起義都無法實作的政治目標。
為什麽迪薩納亞克突然贏了?
在9月23日結束的選舉中,迪薩納亞克在第一輪計票中獲得了42%的選票,隨後在他和另一名候選人薩吉特·普雷馬達薩之間進行了第二輪計票——斯選民有權選擇第二和第三候選人,如果第一候選人得票率低於50%,第二輪計票就會統計第二和第三候選人。迪薩納亞克最終斬獲5740179票,整整比普雷馬達薩(4530902票)多了100多萬張選票。其實,斯裏蘭卡1982年至今的8場大選,幾乎全為一輪計票決出勝負,而今年大選卻需要兩輪計票,競選激烈程度可見一班。
盡管很多專家都會毫不遲疑地視迪薩納亞克的勝利為斯裏蘭卡獨立後的裏程碑事件,但很多普通民眾反而對此心態淡定,似乎他們早就預料到「迪薩納亞克會贏」,甚至「只有迪薩納亞克能贏」。其實,迪薩納亞克在2019年大選中僅贏得3%的選票、JVP也僅占據議會3個席位,而這次卻勢如破竹,擊敗苦心經營多年的左右兩翼政治世家和實用主義的地方豪強,這種橫掃之勢變化恰恰最能說明問題。
迪薩納亞克之所以能夠取勝,最大的背景就是斯裏蘭卡近年來遭遇了一個又一個政治經濟漩渦。
斯裏蘭卡先是在2019年遭遇連環爆炸恐怖襲擊,2022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這一連串打擊不僅重創作為其經濟支柱的旅遊業,也導致斯裏蘭卡出口產業不斷萎縮。2022年,斯裏蘭卡已到經濟崩潰邊緣:外匯儲備枯竭,公共債務膨脹到830億美元,通貨膨脹率高達70%,再加上外債違約,普通老百姓甚至用電、吃飯、看病需求都難以實作。
在此過程中,迪薩納亞克帶領NPP在全斯範圍內掀起大規模示威,成功迫使時任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逃亡出海,這也使他在這場全國性運動中嶄露頭角,儼然成為不可小覷的政治人物。
高舉黨徽的JVP成員組織遊行中
總統黯然逃離後,時任總理拉尼爾·維克拉馬辛哈在拉賈帕克薩勢力的支持下出任新總統。面對經濟崩潰的巨大風險,維克拉馬辛哈四方求援、勉力支撐,最終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拿到總額近30億美元的紓困貸款,成功穩住了宏觀經濟,緩解了糧食和燃料進口危機,但代價是必須執行痛苦的財政緊縮措施,包括削減補貼、上調電費、增加稅負、變賣國有資產等。
盡管斯裏蘭卡經濟險情暫時解除,但民眾生活品質卻並未明顯改善,幸福感和獲得感反因財政緊縮措施日益走低,國內貧困率卻一路走高。因此,政治幻滅感在斯裏蘭卡空前彌漫,很多老百姓開始認為斯裏蘭卡政治無非幾個權勢家族之間的遊戲,這強烈刺激他們思考更為根本的出路。
在某種程度上,政治的無力感疊加生活的困頓,推動迪薩納亞克贏得大選——斯裏蘭卡民眾期望政局重新洗牌,急需挽救斯裏蘭卡局勢的「新鮮血液」,而原本處於邊緣地位的JVP,正滿足他們期待的「局外人」「野蠻人」形象。
反觀迪薩納亞克的主要對手,薩吉特·普雷馬達薩是總統之子,拉尼爾·維克拉馬辛哈出身政治世家,還有一位競爭者恰恰又是前總統馬欣達·拉賈帕克薩的幼子。早已厭倦精英家族間政治遊戲的斯裏蘭卡選民,給予迪薩納亞克這位「前職業革命家」一次嘗試的機會——反正生活已經很艱難,即使迪薩納亞克失敗了,也很難變得更差,但他萬一成功了呢?
迪薩納亞克資料圖:新華社
正如JVP一位高級幹部勝選後所言:「這不僅是JVP的勝利,更是一場打敗斯裏蘭卡傳統精英政治的勝利,一場打擊革除斯裏蘭卡裙帶主義政治陋習的勝利……與其說這是從一個政黨到另一個政黨的權力轉移,不如說這是一種政治形態到另一種政治形態的轉移。」
從某種角度看,迪薩納亞克的經歷和列寧在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的歷程有幾分相似:先是在內憂外患之下深度參與了一場成功推翻執政當局的抗爭,雖然嶄露頭角,但卻並未奪取政權;在形勢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人們又不滿足於此前的不徹底抗爭,而選擇了那條更能帶來根本改變的歷史出路。
現在擺在人們眼前的問題是:善於反對、善於抗爭、善於運動、善於破壞的迪薩納亞克上台當家以後,面對柴米油鹽的現實問題,會做出什麽政策選擇?
迪薩納亞克贏了之後會做什麽?
迪薩納亞克已宣誓就任總統,承諾與長年積弊的精英政治劃清界限,徹底掃除錢權交易和裙帶政治,營造清朗的政治環境,並努力減輕民眾負擔,推動斯裏蘭卡經濟從史上最嚴重的危機中加快恢復。
雖然迪薩納亞克宣誓就職以後已多次進行「預期管理」,強調自己不是魔術師,不會變戲法,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斯裏蘭卡所有問題,但他裏程碑式的當選仍有諸多執政看點。
一是深度清算腐敗,積累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源。
缺乏政治根基和經濟牽絆,反而成為迪薩納亞克最大的優勢。他宣誓「掃清腐敗」「打擊特權」,直接行動包括深挖嚴查既有政治家族的貪腐案件,重新開機針對拉賈帕克薩家族的調查,透過「打土豪」達到「開源」效果,同時大幅削減精英群體養老、用車等耗資繁多的政治特權,以此實作「節流」的目標。
這種「開源節流」贏得的政治認可和經濟資源,能夠為他推動其他更有爭議的政策創造條件。這可能是他作為「具有反抗傳統的革命戰士」最被寄予厚望的一步,同時也是實作其政治目標最為清晰的一步,但卻可能激化針對他個人的政治暴力,甚至帶來生命威脅。
二是確保經濟穩健恢復,努力化解民生痛點。
迪薩納亞克在競選宣言中承諾「重新考慮」IMF提出的緊縮性條款,同時推出普惠性的減稅政策,並降低水電等生活必需品開支。雖然他目前仍未推出具體路線圖,但已有JVP高層透露,迪薩納亞克不打算將IMF協定推倒重來,只會尋求局部調整。
感性層面,迪薩納亞克必須對IMF協定保持抗爭姿態,否則難以安撫風起雲湧的民間情緒。然而,從理性考量不難發現,為了從IMF獲得紓困資金,前總統維克拉馬辛哈其實已在斯裏蘭卡民眾面前「唱了黑臉」「做了壞人」,所以迪薩納亞克只需要在已談定的框架內局部調整,就能繼承這筆前總統犧牲政治生命換來的財富,完全不必冒著巨大政治不確定性的風險重新談判。畢竟IMF協定可能是斯裏蘭卡短期內唯一能指望的外部資源,如果因為重新談判導致資金到位時間延遲,從而耽誤重振經濟的進度,那就可能得不償失。
三是盡快舉行議會選舉,獲得足夠立法支持。
9月24日晚,迪薩納亞克簽署特別公報,宣布解散議會,並確定將於11月14日舉行新一屆議會選舉。
迪薩納亞克將原定於2025年的議會選舉提前至2024年11月,主要是希望盡快獲得合法民意基礎。目前在斯裏蘭卡議會225個議席中,JVP僅占三個,因此在他看來這完全無法反映選民意誌。與此同時,他希望能有更多人為其大刀闊斧推動改革而背書。
考慮到JVP並沒有任何執政經驗,同時也從未成為議會主要政黨,迪薩納亞克將如何協調議會選舉和選擇內閣閣員,仍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雖然他仍有可能留用前總理古納瓦德納,但也有可能按照意識形態偏好重新組建內閣或看守政府。
四是緩和族群、宗教矛盾,強調民主與團結。
作為前武裝革命派領導人,迪薩納亞克特別強調民主團結的重要性,反復聲稱要「盡一切可能保護民主」。
雖然迪薩納亞克在斯裏蘭卡北部、東部等坦米爾人聚居區得票數有所增加,但JVP在坦米爾社群總得票率並不高,這反映出他們並不信任迪薩納亞克的民族立場。
JVP作為馬列主義政黨,歷史上一度強調階級矛盾而推動民族和解,但後來卻體現出越來越鮮明的民族主義傾向,特別是在印度插手斯裏蘭卡內戰後更是采取了鮮明的國族強硬派立場。
值得註意的是,迪薩納亞克就職前強調「僧伽羅人、坦米爾人、穆斯林和其他所有斯裏蘭卡人團結一致」,但實際上,除非他在經濟、外交領域等其他重大問題上取得顯著成績,否則他不太可能主動推進解決敏感的坦米爾人問題,最多采取保守態度以緩和族群矛盾。
五是平衡大國關系,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利益。
JVP歷史上強烈反對「印度擴張主義」,而反對印度插手斯裏蘭卡內政也是JVP發動1987年武裝抗爭的一大原因,因此時常被認為是「親華」政黨。其實,迪薩納亞克近期正在努力展現其平衡外交政策。他在大選結果揭曉前接受采訪時表示,「斯裏蘭卡不參與地緣政治鬥爭,也不會與任意一方結盟,我們尤其不想被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
迪薩納亞克曾與印度外長蘇傑生對話。圖截至印度外交部官網
迪薩納亞克此前受邀率團存取中國和印度;在大選承諾時,他也盡可能「一碗水端平」:他承諾取消阿達尼集團在斯裏蘭卡北部投建的大型風電計畫,因為阿達尼計畫耗資過高,且很有可能存在裙帶運作等腐敗行為,但JVP團隊成員同樣要求「對中國投資和貸款計畫進行更嚴格的審查」,以避免所謂「債務陷阱」。
目前看,迪薩納亞克大機率采取平衡外交政策,但其幹部隊伍和基本盤選民的意識形態偏好可能會增加其親近中國的一面。畢竟中國不管是革命武裝鬥爭、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改革開放發展、產業科技研發,都能為JVP提供無可替代的理論與實踐支持,這可能也是有待JVP進一步開發的最大意識形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