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訊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會議認為,今年是實作「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會議指出,要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同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多位專家表示,擴大國內需求是穩增長的關鍵所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可培育新的增長點,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從長遠來看,未來產業有望在技術套用成熟後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科技、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增長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創新正在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正在不斷融合發展。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談到,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做的擴大內需和科技創新方面部署,具有深遠意義和現實價值。
針對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內容,朱克力認為,會議相關內容彰顯了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迫切需求,擴大國內需求是穩增長的關鍵所在,透過提振消費、增加投資等方式,可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同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能有效提升產業技術水平胡附加值,同時可培育新的增長點,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該部署體現出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相結合的戰略思路,有助於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資訊通訊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也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個表述說明兩件事:其一,2025年中國將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以政策激勵來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其二,2025年中國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會積極推動企業和政府端的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將科技創新轉化為實際提升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套用,以此來提高中國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發展,幫助產業中的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專家:未來產業發展要抓住先發優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科技與產業的創新融合不斷加深,新產品、新模式競相迸發,未來產業大有可為。
會議還談到,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計畫,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套用示範行動。
同時,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積極運用數位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朱克力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會議提出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等具體舉措。這些舉措的有效實施,將有助於提升中國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比如說「人工智慧+」行動部署,意味著中國將加快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套用,推動其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為經濟發展註入新的動能與活力。同時,培育未來產業和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將為中國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提升中國在全球科技賽局中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針對培育未來產業的會議內容,盤和林認為,目前,中國在未來產業的套用和技術方向都有大量布局,企業眾多,同時企業的融資和研發投入在近些年都在不斷升高。雖然這些產業大多仍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但從長遠來看,未來產業有望在技術套用成熟後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他強調,中國要在產業成長早期獲得先發優勢就需要提前布局,有些未來產業領域的發展趨勢正在逐漸明朗,比如生成式AI、人形機器人等。
朱克力具體解釋稱,包括北京、天津、成都、河北等省市紛紛釋出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現出各地對未來產業發展前景的高度認可。未來產業發展熱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應積極看待這一趨勢,加強政策協同和區域合作,共同推動未來產業健康發展。同時,也要保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跟風和資源浪費,確保未來產業發展能夠持續穩健地推進。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韋博雅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