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甘肅日報與西部11省區市黨報聯動報道之甘肅、重慶、四川、貴州篇

2024-09-30新聞
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甘肅日報與西部11省區市黨報聯動報道之甘肅、重慶、四川、貴州篇
甘肅省搶抓「雙碳」機遇,推動風、光、儲一體發展,形成了「發輸儲用造」協同推進的新能源發展格局。
重慶果園港智慧化貨櫃碼頭。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龍 帆
成都高新區。四川日報供圖
世界自然遺產地——黔南州荔波小七孔。貴州日報供圖
編者按: 今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永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在舉國上下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甘肅日報聯合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11個西部省區市黨報及新媒體,共同推出「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聯動報道,全方位、立體化呈現西部12省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奮力推動「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的舉措成效。敬請關註。
甘肅 奮楫揚帆啟新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
甘肅是中國西北地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戰略通道,在全國發展穩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來,甘肅省堅定不移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以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縣域、強省會「四強」行動為主要抓手,以重點地區和關鍵領域為突破口,加快推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2020年11月,甘肅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前,甘肅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行政村動力電全覆蓋,光纖寬頻和4G網路覆蓋率達到99%。2023年,甘肅省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高於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增幅。
持續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區域生態環境品質穩步改善。甘肅省率先出台省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條例,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大熊貓國家公園於2021年10月批復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建立任務已完成,正在申請設立之中,若爾蓋公園建立任務加快推進。黃河幹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8年達到Ⅱ類。黃河流域蘭西城市群生態建設行動全面實施,「三北」工程攻堅戰啟動實施。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6.2%,7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5.9%。
改革開放走深走實。甘肅省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一招,縱深推進國資國企、農業農村、營商環境、綠色轉型等重點領域改革,下功夫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發展活力加速迸發。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大力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一大批新能源裝備制造、精細化工、新材料、中醫藥和設施農業等領域計畫落地甘肅。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最大機遇,統籌抓好開放平台、國際班列、對外貿易、人文交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的比重由2019年的64.4%提升到2023年的74.6%。
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4%,增速居全國第6位。新型工業化向縱深發展,今年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增長11.6%,工業固投增長22.2%,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和9.6個百分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電力等傳統產業「三化」改造深入實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建成全國第一個百萬噸級頁巖油開發示範區和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白銀集團20萬噸高導新材料生產線一期建成投產,金昌鎳銅鈷新材料、白銀廢棄資源綜合利用被認定為全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呈現新氣象。臨夏州、甘南州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示範州」。積石山6.2級地震災後重建取得階段性成效。民生保障持續強化,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跨省和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面實作。
當前,全省上下緊扣推進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搶抓發展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奮力開創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的嶄新局面。
四川 勇擔使命闊步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8月30日,新建四川成都至青海西寧鐵路鎮江關至黃勝關段開通營運,從成都東站到黃龍九寨站最快1小時39分可達,世界自然遺產黃龍、九寨溝正式接入中國動車鐵路網。
「蜀道難」變「蜀道暢」,是四川切實擔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使命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四川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四川現代化建設實作良好開局。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是四川現代化建設的總牽引。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5年來,「雙圈」經濟總量從2019年的6.3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8.2萬億元,以全國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6.5%的經濟體量。
作為經濟大省,四川努力為全國穩增長作出貢獻。去年,四川經濟總量超過6萬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在前十經濟大省中並列第一。四川把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大力實施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電子資訊、食品輕紡、能源化工3個產業規模超過萬億元。去年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2.3%,鐵路、公路建設投資全國第一,在建水利工程總投資為歷史之最,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四川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在川高校137所、科研機構369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達到205個。四川把人工智慧作為一號創新工程,推動綠氫全產業鏈發展和推廣套用,打造生物技術、衛星網路、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無人機和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
四川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上肩負著重要責任。去年糧食產量718.8億斤,創26年來新高。四川是全國水電第一大省,西電東送,全國每100度水電有30度產自四川;天然氣(頁巖氣)資源量、年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西氣東輸,全國每100立方米天然氣有24立方米產自四川。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高品質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若爾蓋國家公園,長江黃河幹流四川段水質穩定在Ⅱ類及以上。
四川雖是典型的內陸省份,但正按照加快「構築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的戰略定位要求,大踏步地從內陸腹地走向開放前沿。四川已建成進出川的大通道48條、機場17座。50多個國家級綜保區、高新區、經開區和121個省級開發區,引領全省對外開放。外商直接投資五年累計超過1000億元,去年平均每天落戶2.5家外資企業。
重慶 打造發展增長極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 琴
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疊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的重慶,正全力以赴搶抓歷史機遇,加速打造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23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萬億元級台階,占西部地區11.2%;2024年上半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增速達到6.1%、居全國第二。
亮眼的數位背後,是重慶加速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不斷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永續發展能力的決心和底氣。
汽車是重慶的優勢主導產業之一,今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達到121.4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9.1萬輛,增速位列全國汽車產量前十省市第一。
汽車產業強勢崛起,只是重慶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的一個縮影。
重慶的膝上型電腦產量已經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筆電制造基地,建成西部地區產業鏈最完整的積體電路產業集群。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重慶)已形成以重慶為核心、成渝聯動、放射線西部的體系。重慶正依托科技創新加速發展新興產業,為西部地區發展註入強勁新動能。
作為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當前,重慶加快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開發中發揮示範作用。
當前,重慶設立河長1.83萬名,河湖治理保護經驗數量居全國第一;組建全國第一個區域性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意向融資超過4500億元;新建「兩岸青山·千裏林帶」50.5萬畝、國家儲備林101.5萬畝。
在夯實巴渝大地綠色本底的同時,重慶還不斷創新突破,攜手四川在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機制,助力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取得重大成效,為全國探索完善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制度提供了示範。
站在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營運排程中心,大螢幕上的地圖以重慶為座標點,繪就了聯通世界的「大動脈」:向西,中歐班列(成渝)直抵歐洲;向北,「渝滿俄」鐵路縱貫南北;向東,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以通道建設為突破口,重慶從內陸腹地闊步走向開放前沿。
當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已形成沿線「13+2」省區市共建新格局,通道覆蓋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90個港口,有效推動了沿線地區開放開發,提高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
重慶,大有希望的熱土,砥礪奮進正當時;西部,大有作為的天地,奮楫揚帆再出發。
貴州 綠色轉型提質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 倩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貴州發展、情系貴州人民,賦予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位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的重大戰略使命。新國發2號檔賦予貴州「四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這是重大責任,也是重大機遇。
貴州堅持把工作重心從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域轉到以高品質發展統攬全域上來,堅定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前提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改變以投資拉動為主的增長模式,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經濟總量邁上2萬億元新台階。
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貴州綠色轉型發展成效突出。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世界自然遺產全國最多,動植物種類全國第三。中心城市空氣品質保持優良,主要河流出省斷面水質全部優良,每年為長江、珠江輸送1000多億立方米優質水源。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磷化工、煤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進「電動貴州」建設,提高發展的「含綠量」,降低「含碳量」。
把握開放發展大勢,貴州發揮區域聯通優勢從內陸腹地變成開放前沿。向西,貴州透過中老鐵路到寮國永珍,可以通達東協國家;向北,透過中歐班列、中亞班列,可以直達中亞、北亞、歐洲;向南,透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黔粵通道,可以便捷出海。集中打造貴陽國際陸港,將沿海港口功能搬到內陸來,實作「出口直放、進口直通」,整體通關效率大大提高。貴州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近兩年貴州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8.4%;對東協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3.8%,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強動力、增活力。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強則經濟強。貴州立足資源稟賦,大力推進「富礦精開」,加快構建富有貴州特色、在國家產業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六大產業基地」,即資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白酒生產基地、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3.8%,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時,加快布局發展新能源電池、新材料、智慧算力、先進裝備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在建設數據儲存中心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算力產業、人工智慧,華為雲、中國電信等智算中心落地,貴州成為全國智算資源最多、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大力推動山地特色農業、旅遊業提質升級,貴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