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對明年經濟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南都記者註意到,此次會議有4處提到增加居民收入相關內容。
具體來說,談及中國經濟執行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會議指出「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 ,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相對應的,對於明年的工作目標,會議指出,「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
如何實作目標?明年的重點任務中,會議提到「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 ,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如何理解上述表述?南都記者采訪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11月7日,在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鎮丹洲村,村民在晾曬臘味。當地侗族群眾還透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將臘味供應市場,增加收入。 新華社發
財政政策將更給力,加力擴內需利好穩定就業收入
為什麽要提到讓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提法。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還比較低,在40%左右,而西方已開發國家的比重能達到60%。」湖北省統計局原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說。
南都記者註意到,近一兩年來,有關經濟宏觀數據和民眾的微觀感受的「溫差」引起討論,尤其是一些行業面臨裁員、降薪等情況,青年就業面臨很大壓力。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問題受到關註。「有分析指出,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大國經濟特征,都是以內需為主導的。」葉青對南都記者表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第一位,非常重要,這個表述也是第一次提及。
他指出,會議要求明年要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例如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財政政策明年會更加給力,赤字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專項債規模可能提高,預計繼續發行超長期國債,規模可能超預期,節奏可能會更快。「這對於穩定就業收入、擴大消費都是利好。」
葉青認為,明年財政赤字率會有望從今年的3.0%上調至4.0%左右,赤字將主要由中央財政承擔;預計政府將推出2-3萬億元的財政刺激來支持債務置換、房地產去庫存以及適度的消費刺激和社保福利舉措。他還表示,預計明年除了發行1萬億左右特別國債補充大行資本外,超長期特別國債還會繼續發行,規模會從今年的1萬億升到1.5至2萬億,除繼續支持「兩重」投資外,對「兩新」的支持力度會從今年的3千億加大到6千億左右。新增專項債大機率將用於加快償還地方拖欠的企業賬款,或透過補充政府性基金收入用於投資計畫類支出。「有效益的投資將為工人帶來薪資收入,也有助於消費。」
11月19日,工人在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中小企業孵化園內一家機電生產企業的微型振動馬達生產線上作業。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把做大做強工業作為強縣富民的重要支撐,持續最佳化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環境,培育和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動能。 新華社發
解決企業被拖欠賬款問題,啟用民企、中小企業
被拖欠賬款,是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而當賬款被拖欠問題得到解決後,企業有了資金流入,就可用於支付員工薪資。南都記者此前報道,10月31日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共辦理並追蹤問效民企反映的拖欠賬款類問題58項,經與問題發生地有關部門積極溝通協調,14家大型民營企業被拖欠的11.8億元賬款,已收到還款4.6億元、剩余7.2億元已明確還款計劃;及時引導23家被拖欠賬款的中小民營企業,在相關平台送出材料,有關部門按程式推動解決。
「明年的重點任務中,會議還提出,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讓企業活起來,企業好了,工人有就業,就能增加收入。」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有著「56789」的貢獻,其中城鎮就業占比超過80%;對新增就業貢獻占比超過90%。葉青表示,把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起來了,居民收入也會增加。
專家建議提高最低薪資、加大對社保養老金投入
明年擴大內需的具體做法中,此次會議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如何界定「中低收入群體」?葉青表示,中低收入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一些研究機構的數據,我們可以對這個群體有一些具體的了解。
首先,從收入標準來看,中低收入群體的界定因地區、時間等因素而異。例如,有數據顯示,中等偏下收入群體的個人可支配年收入大約在13844元到19672元之間,而低收入群體的個人可支配年收入則低於13843元。如果按照家庭來劃分,一個四口之家的中等偏下收入群體的年總收入在55373元到89980元之間,而低收入家庭的年總收入則低於55372元。
這個群體的職業特征也比較明顯,中等偏下收入群體主要包括公司職員、普通白領、普通工薪階層等,而低收入群體則更多地從事環衛工人、清潔工人、保潔、保安、服務員、倉庫管理、工廠流水線工人等職業。
中低收入群體在社會中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占據了他們大部份收入,導致他們不敢輕易消費。同時,這部份群體在面對外部沖擊時,如經濟波動、失業等風險時,也更容易受到影響。
葉青指出,為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努力。政府透過加強教育與技能培訓、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來幫助這部份群體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同時,社會各界也可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幫助和支持。
「增加收入的辦法,可以提高基本薪資,提高各個省份的最低薪資,還可以提高養老金等,這些可以增加收入總量。」在社會保障方面,南都記者註意到,根據今年11月上旬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一份報告顯示,2024年城鄉居民月人均養老金為234元左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平均水平較低。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擴內需工作中提出,「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
那麽會是多大的規模?「我們預計,中國可能有更多的加大對社保、醫療方面的投入。」在12月13日舉辦的【財經】年會暨2024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我們稍微算了一個賬,如果把目前平均每月200多塊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翻倍的話,中央財政補貼需要每年4千億元左右。」她指出,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能惠及1億7千萬領取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人和5億多參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人。「從政府來看,可以說是事半功倍。既能從短期穩定和刺激居民的信心,也能從長期建立更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所以有很多政策可以做,期待明年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發力擴大內需。」
增加農民收入,薪資收入外可探索增加財產性收入
「靠種地並不能增加多少收入,年輕人大多還是得出去打工賺錢。」東北某產糧大縣的村長對南都記者說。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包括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就農村談農村,一定要從城鄉融合的角度去看村莊的發展定位。」日前在第四屆新希望鄉村振興「村長班」上,面對著台下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村長」,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部副主任侶傳振指出,從世界經驗來說,農民致富的措施,從內部來說,包括有減少農民數量(農民進城市民化);擴大經營規模,產生更好的效益,提高土地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根據市場和人們的需求變化,調整生產結構,例如現在大力推動的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數位農業等。從外部來看,有增加政府補貼,促進產業融合,增加農民兼業經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
增加收入,不得不提到當前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結構,薪資性收入是占比最大的(2023年為56%),農民也如此,此外還有轉移性收入(18%)、經營性收入(17%)和財產性收入(9%)。侶傳振表示,「當前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占比太小,在生活中有一些閑置的資產,如何把它盤活利用,值得思考。」南都記者了解到,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普都村,地理位置和生態優勢明顯,8戶群眾先行先試,利用現有的農家房屋改建成旅遊民宿,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不僅是年輕人,村裏老年人也能掙不少。
侶傳振指出,增加農民收入,要做好幾篇文章,即土地文章,涉及土地改革;產業文章,做好三產融合;文化文章,推動移風易俗;城鄉文章,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及財政文章。他建議,推進鄉村整合改革:要聚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打好「市場化改革+集體經濟」組合拳;聚焦農業高品質發展,打好「標準地改革+農業雙強」組合拳;聚焦農村宜居宜業,打好「宅基地改革+鄉村建設」組合拳;聚焦三改融合,打好「數位化改革+強村富民」組合拳。「這裏面很多都可以探索,也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他說。
采寫:南都記者陳秋圓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