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為高品質發展註入「活水」——開年中國經濟一線觀察之三
李延霞、吳雨、向家瑩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血脈暢通,經濟肌體才強健有力。
新年伊始,永珍更新。
近日,新華社記者在多地調研中觀察到,金融系統靠前發力,瞄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為全年經濟開好局、起好步加油助力,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靠前發力 有效支持經濟穩增長
江蘇連雲港,海州區「悟空智算」高效能智慧算力中心計畫建設正酣。計畫全部投產後總算力將超過6500P,為當地生物制藥、石化等行業企業智慧化轉型提供充沛算力資源。
浙江寧波,泰一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的10條產線「滿弦」開工,工人幾班倒,趕制一批即將出口海外的固體飲料產品。
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金融支持穩增長力度持續加大,有效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創新動力:1月2日,國開行江蘇分行向「悟空智算」計畫三期發放2.42億元貸款,助力計畫建設順利推進。元旦剛過,中信銀行寧波分行的500萬元信貸資金打到了泰一健康的賬上,助力企業拓市場。
「開年即開跑,我們立足職能定位,加大工作推動力度,強化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服務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助力經濟發展良好開局。」國開行江蘇分行客戶四處副處長周騰表示。
早謀劃、早部署、早發力。針對年初計畫開工多、資金需求集中的情況,金融領域正在積極行動。
「截至1月9日,我們已累計實作對公信貸投放超100億元,1月份仍有115億元信貸計畫儲備在投放流程中。」光大銀行杭州分行副行長郭誌雄說。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2025年開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帶動企業融資需求上升,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不斷暢通的金融血脈,離不開宏觀政策的有力引導。
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多次實施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逆周期調節力度明顯加大。一方面體現為總量「穩」,兩次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約2萬億元,引導貨幣信貸平穩增長;另一方表現為價格「降」,兩次降低政策利率,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又是一年「開年忙」。挑選、過冰、打包、入庫冷藏……正值年初訂單需求旺盛,福建錦裕發冷鏈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裏一片火熱景象。企業剛剛在建行申請到了一筆250萬元貸款,利率不到3%,比2024年降了近11%。
「隨著國內消費市場不斷升級,冷鏈物流需求上升,行業迎來穩步發展。越來越低的融資成本,讓我們‘輕裝上陣’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企業負責人吳能順說。
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貨幣政策是信貸投放的「總閘門」。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1月3日至4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2025年工作會議,圍繞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一系列部署:「擇機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金融總量穩定增長」「註重盤活存量金融資源」……
「這些系統部署,為年初著手謀劃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供了具體指引。」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深入挖掘有效融資需求,同時將持續強化利率政策執行,為促消費、擴投資創造有利的利率環境。
精準有力 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
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聯合召開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首批6家企業與6家銀行當場簽約,共計將獲得超130億元融資支持。
實打實的舉措,是金融支持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力註腳。
鎮江大東紙業3000萬元、江蘇鹽昇光電新材料3000萬元、江蘇聯博精密科技2000萬元……元旦當天,光大銀行南京分行為6家制造業企業投放貸款共2.5億元。
「我們在2024年底就已經制定了今年的信貸投放計劃,抓好‘首日、首周、首旬、首月’時間節點,圍繞重大計畫、重點領域,確保新年信貸投放時效快、結構好。」光大銀行南京分行公司金融部總經理劉俊告訴記者。
調研中,記者觀察到,瞄準經濟轉型和高品質發展方向,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正在成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主要發力點。
數據顯示,2024年11月末,中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4.25萬億元,同比增長13.2%;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21萬億元,同比增長14.3%。這些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當前,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需要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特別是數量龐大的小微企業的活力。
開年第一天,揚州餐飲品牌老土竈的第13家門店在網紅街區皮市街開業,生意十分火爆。
「隨著消費復蘇,多家店面的營業額逐步攀升,我們趁勢而上再開新店。生意越做越大的背後,金融的支持給了我們底氣。」老土竈總經理單霖表示,工行第一時間提供了200萬元貸款,用於門店日常經營。
從大計畫到小生意,從工廠車間到田間地頭,金融「活水」潤澤千行百業,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源源動力,離不開貨幣政策的「精準滴灌」。
近年來,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越來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
自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設立以來,截至2024年底,銀行與企業已簽訂貸款合約金額超過8000億元。「還有1000個計畫已達成貸款合作意向,正在抓緊推進審批授信。」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表示。
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2025年中國人民銀行明確了一系列工作安排:持續最佳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加大工具支持力度;最佳化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完善綠色金融評估;提高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資金使用效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和銀發經濟的支持。
「圍繞‘大力提振消費’這一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我們將適時研究創新金融產品工具,進一步加大對消費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彭立峰說。
可以預計,在政策引導下,金融支持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會更足、成色會更亮。
多方合力 破解融資痛點難點
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有著重要意義。
不久前,濟南品佳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中標了一筆訂單,原本令人高興的訊息卻讓負責人賈秀強犯了難:購置進口原材料急需的資金一直沒有著落。
受益於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的「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企業融資需求受到關註,當地農行及時提供了100萬元的信用貸款,解了賈秀強的燃眉之急。
長期以來,小微企業融資面臨銀企資訊不對稱問題。為推動信貸資金快速直達基層,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搭建銀企精準對接的橋梁,成為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新探索新路徑。
盡管成效明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仍面臨不少難點堵點,值得關註。
調研中,一些企業家、金融從業者道出了不少期待解決的問題: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不平衡不協調,耐心資本不足、科創企業缺少全生命周期資金支持,養老產業金融支持力度不夠,普惠金融有待擴面提質……
「邁上高品質發展新階段的中國經濟,需要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和產品。要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打通融資堵點難點,促進金融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同頻共振。」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教授萬曉莉表示。
圍繞重點,瞄準痛點,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正在持續發力。
2024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出台養老金融發展「規劃圖」,從拓寬銀發經濟融資渠道、健全金融保障體系、夯實金融服務基礎等方面提出重點舉措;
2025年初,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用好用足支持資本市場的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探索常態化的制度安排,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執行;
1月7日,【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外釋出,七大方面25條措施,眾多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將迎來更豐富的融資渠道。
與此同時,不斷湧現的金融服務新模式、新機制,正在為更多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福建,透過銀行的綠色審批通道,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拿到1000萬元貸款,解決了流動資金難題;在山東,受益於「火炬創新積分貸」創新產品,一家生物產業公司成功購置新裝置,解決了產能受限問題;在廣州,透過智慧財產權質押綜合授信方案,一家專註低空經濟的科技公司獲得1500萬元貸款,順利擴大產能……
新年開新局,實幹正當時。
神州大地上,金融「活水」潤澤實體經濟沃土,將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添動力、增活力,推動高品質發展不斷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