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多位經濟學家獻策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4-10-13新聞
近日,在華中科技大學主辦的第十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頒獎典禮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論壇上,多位經濟學家從創新驅動、構築競爭新優勢、開放構建全球價值鏈等維度建言獻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以【全球南方現代化:來自中國的有益啟示】為題發表演講並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截至今年6月,中國已簽署22個自貿協定,涉及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涉及20個南方國家。中國獲得的啟示包括:透過多邊和雙邊貿易協定推動經濟發展,釘選政策紅利;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的制訂和修訂,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透過改革開放要有效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在中國過往經驗中已經得到了驗證;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
趙忠秀認為,全球化的底層邏輯盡管現在遭到了沖擊,但並沒有變,「小院高墻」是不長久的。南方國家在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在提升,這既有強勁的國內供應鏈和需求的內在驅動,也有「透過進口推動出口,提高資本勞動比率融入區域內大國生產網路」的外在驅動。中國透過更有價格競爭力的中間產品促進了全球市場競爭,為南方國家參與全球經濟提供了機會。中國透過提供經濟生產要素和開放市場,促進了全球生產和貿易的多樣性,幫助南方國家融入國際市場,推動其經濟發展和技術升級。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經濟增長研究院院長沈坤榮指出,當前百年變局與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相交匯,以數位技術為核心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演進,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中國充分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開辟發展新領域,塑造發展新動能,構築競爭新優勢。
沈坤榮認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他深入分析了統籌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城市群統籌發展以及健全完善分配體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指出地方政府應該加強科技投入,實作產城融合。這就需要設計適配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形成一系列的共享,打通實作消費的痛點和堵點。
沈坤榮強調,要跳出當下、跳出經濟,從歷史的縱深看待經濟執行的變化,從全球經濟版圖看待中國的崛起。「我們要正確地理解,保持戰略定力,積極應對國際格局的演變,開拓中國式現代化嶄新的新局,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以深層次改革推進高品質發展,以高品質發展實作中國式現代化。」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建華認為,在現階段,中國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演進出現了新特點,加快結構調整的緊迫性越來越強。透過創新驅動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是當前引領經濟轉型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能否順利推進,直接關系到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邁入現代化強國的行列。
張建華指出,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工業「大」而不「強」,雖然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許多產品仍處在國際價值鏈的中低端,貿易條件惡化,貿易摩擦加劇,缺乏自主創新的持久驅動力。中國產業結構的矛盾,已經由過去部門之間的不協調,轉變為研發、設計、行銷、品牌和專業化等關鍵環節滯後的制約,這些矛盾也直接制約了經濟增長品質和生產方式轉型速度的提升,導致中國資源、能源和環境難以持續。
張建華認為,從創新視角思索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需要建立一個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指導,探索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的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新路徑,需要協調各種矛盾和沖突,提供一套可靠可行的創新政策措施和保障機制。一是應根據不同企業、不同地區收入狀況和區域發展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舉措,切實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二是在區域層面培育創新體系,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各個地區在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上會呈現多元化的特征,這就意味著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創新政策。三是在模組化分工、產品內貿易兩種新形式下,構建國內價值鏈、提升國際分工水平胡國際價值鏈地位,處理好內需和外需、構建國內價值鏈和融入國際價值鏈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內在要求。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