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1/9ea023a5d8942668f3b59b0132e0f0e5.webp)
楊浦濱江工業遺存和公共休閑空間有機融合,緊緊圍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走出一條轉型升級之路。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上海,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城市規劃和執行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城市數位化轉型,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城市建設和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本報約請滬上專家學者,聚焦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宜居安居、基層民主、環境改善等方面建言獻策,深入研究闡釋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https://img.jasve.com/2024-1/6264ded6929b602d3e9445045513f6bc.webp)
「一江一河」治理蘇州河貫通生動展現上海的城市發展、紅色基因和工業記憶。 本報記者 邢千裏攝
打造「四個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體
趙勇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上海考察指導,體現了對上海發展的信任重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上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理解和全面認識「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黨的創新理論高度重視共同體概念。城市治理共同體是共同體的一種型別,打造城市治理共同體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實踐路徑。在馬克思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描述中,城市是基本的維度。同時,馬克思高度重視共同體中人的自由,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的理想是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然而,馬克思的城市思想和人本思想兩者之間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既是對馬克思城市思想的繼承,也融通了馬克思城市思想和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重要發展和創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要求,「人人共享」體現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價值取向,城市治理共同體的提出為人民城市理念的踐行和實作提供了路徑指引,豐富和完善了人民城市理念。
「以人民為中心」是城市治理共同體的價值指引。城市治理共同體的基礎是人,城市治理發展的目的是促進和實作人的全面自由,體現「人人共享」的要求。遵循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將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把最好的服務提供給人民是城市治理過程中重要的價值追求。每一個公共政策的設計和考量都應當將人民作為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將人民是否滿意以及滿意的程度作為政策設計的重要目標。「人人共享」在重視人人的同時,還突出共享,強調公平公正、精準可及原則。如果提供的資源和服務要有所傾斜,那就要有利於最弱的群體。「人人共享」要求城市治理在範圍上「一個不能少」,各種、各類群體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資源和服務;在領域上「一塊不能缺」,各個領域都能夠獲取均衡的公共服務,並且這些公共服務都具有較好的可及性;在時間上「一刻不能停」,不能有松口氣、歇歇腳的想法,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在程度上「一絲不能松」,建設韌性城市,預防和避免各種可能的風險,提高城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凸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價值追求,讓人民在城市中詩意地棲息,幸福地生活。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城市治理共同體的支撐保障。實作「人人共享」的目標需要突出人民是城市治理的主體,人人都是參與者、責任者、奉獻者。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為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的,要求眾人商、眾人議、眾人決,在城市治理過程中,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因數,這裏的找到最大公因數要求在人人參與、人人奉獻基礎上梳理大家的意願,在尊重最大公因數的基礎上進行決策、做出決定。同時,基於最大公因數做出的決策,人人都要負責。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方位的,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在內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充分發揮人民的作用。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覆蓋的,既體現在選舉過程中,也體現在日常的公共政策過程之中,政策議題的梳理和確立、政策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政策執行的評估和監督都需要眾人商、眾人議、眾人決,並且要努力使「議」和「決」的過程更加精準。無論是政策制定和執行,還是基層治理中的具體政策問題;無論是政府實事計畫,還是社群日常治理中的加裝電梯、停車收費等具體事宜,都要充分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做到人人參與政策過程、人人參與城市治理、人人為城市添彩,凸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要求。
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的統籌推進和有效銜接是城市治理共同體的目標取向。
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需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城市開發中的倍增作用,提升經濟治理水平;需要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堅持共建共享共治,抓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品質民生,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需要統籌最佳化公共服務資源布局,打造更完善、更便捷的「政務服務圈」,辦好群眾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家醫院,提供更加充分的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加大優質文化體育服務供給;需要構建和諧優美生態環境,打造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的現代化城市;需要引入智慧化、智慧化手段,以「兩張網」為牛鼻子,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加快數位政府建設。
(作者為上海市委黨校數位政府建設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從六個維度看上海公共文化服務
包亞明
上海以「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的深刻思想內涵為引領,以歷史文脈的深度挖掘為抓手,以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為載體,將紅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風韻融匯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品質和水平,讓上海公共文化服務呈現出迷人的「風度」。
覆蓋度:以「廣覆蓋與深覆蓋」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上海擁有近250座博物館和美術館、230多間公共圖書館、50多家劇院、130多家劇場,每年舉辦展覽約2000場、營業性演出約40000場,約每1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度」不僅體現在文化設施和活動的數量級上,還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滲透到城市各個角落中:上海市民文化節是一場365天不落幕的文化盛宴,千余場次特色活動線上、線下多元開花;「15分鐘社群生活圈」、100個「家門口的好去處」、100家「演藝新空間」涵蓋生活社群、特色街區、商場、辦公樓、園區、書店、咖啡館、旅遊景點、藝術場館等,成為市民與文化「相識相遇」並「深度交往」的場所。
開放度:以「普惠性與可達性」延展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以「開放度」為目標的文化內容供應展現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與可達性,即在滿足市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致力於提升市民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徐匯區、浦東新區、嘉定區、長寧區先後被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寶山區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台建設、浦東新區高雅藝術走進百姓的運作模式、松江區萬部圖書千場電影百場文藝下農村進社群到工地入軍營、普陀區蘇州河文化品牌打造、奉賢區「唱響賢城——群文四季歌」、靜安區靜安「智」文化服務平台、黃浦區城市草坪音樂會、金山區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文脈傳承等8個計畫被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計畫。這些計畫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融入了城市日常生活,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從台下走到台上、從文化觀賞者成為文化創造者。
活躍度:以「吸重力與專業性」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影響。上海每年舉辦的眾多大型國際節展活動吸引了國際一流文化資源的到來,而它們也反過來構成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的「吸重力和專業性」。去年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次與閔行區合辦3天5場的公益場,將全球頂尖藝術家和專業演出團體,如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愛爾蘭國家合唱團,以及俄羅斯指揮大師捷傑耶夫等演出配送到市民的「家門口」。「錯峰、便民、價格和水準拉滿」的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以延時開放、公益收費的方式,成為青年人心中的「都市藝術家園」,去年更是出現了65萬人爭搶1萬個名額的火爆場面。
豐富度:以「科技感與生態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階。上海持續「加碼」的科創技術——5G、4K、VR 等新技術,使得足不出戶的「雲觀展」魅力四射,這不僅豐富了文化體驗的渠道,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想象空間;在一場「元宇宙」音樂會中,掃描二維碼就能夠透過手機螢幕進入虛擬宇宙,捕捉懸浮在空中的太空人和從天空中劃過的流星,自己選背景音樂、下載海報、玩遊戲等。生態性同樣也是公共文化服務能階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江一河」為上海打造「生態文旅」品牌積累了寶貴豐富的經驗,環城生態公園帶的建設為城市新興文旅業態開辟了廣闊的綠色空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打造將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務的驚喜。
創新度:以「品牌度與傳播性」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圖景。【繁花】的熱播,是城市文化IP化的生動演繹,不僅詮釋了城市文化「品牌度與傳播性」的溢位效應,而且也為公共文化服務展現創新價值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空間。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形式需要IP層面的創新來設計與統籌,與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配套的文化創意類產品或商品,同樣也需要IP層面的創新來調動市民的參與感,擴大文化服務內容的影響力。同時,上海公共服務文化要與上海文化品牌相結合,要與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內容的孵化、培育、創造相結合,要與上海整體文創產業相結合。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載體、計畫透過城市文化IP的轉化,將會成為上海文化對外輸出的重要視窗。
融合度:以「長三角一體化」打造區域文旅公共服務新樣本。「一體化」和「高品質」已成為滬蘇浙皖四地文旅公共服務的指導思想。協同聯動、資源共享、治理互鑒、提質增效,為長三角區域公共文化服務聚焦國家戰略創造了新機遇,上海公共文化服務也有望突破圈層,在打造長三角區域文旅公共服務新樣本過程中勇擔新使命。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有責任也有能力從「中國之江南」、「亞洲之江南」和「世界之江南」三個維度,來參與江南的全球意義和文明價值的全新闡釋和展示;在「區域性」「本土性」「國際性」三個層面,展現江南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在上海的相遇相識相融,並精彩呈現江南文明在上海的當代價值。
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培育本地特色、江南風情和國際視野,需要發揮文博美術場館資源、藏品資源、人才資源積聚的優勢,也需要發揮「道路+」「公園+」和「生活圈+」三大文旅民心工程的作用,更需要在公共文化優質新供給、公共文化空間新格局、數位文旅服務新能階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升級叠代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務將會展現更為迷人的海派「新風度」。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員)
深刻把握城市高度與溫度的辯證法
焦永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征程上,需要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把握城市高度與溫度的辯證法,積極推動城市更新、「兩舊一村」改造、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等各項工作,奮力譜寫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
從全球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國際化大都市一方面集聚各類高端功能和要素,另一方面需要各類城市執行和服務保障的基礎功能、基礎保障,天然具有收入分化、社會分化的內在張力,這就需要充分把握城市高度與溫度的辯證法。近年來,上海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初步探索了城市高度與溫度融合並進、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一方面推動「五個中心」聯動發展,持續提升城市能階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夯實基礎功能和突出城市特色功能,保持城市各類基礎功能高效運轉,持續增強城市魅力,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更新是適應中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解決城市各類功能設施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戰略部署。從現代化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市更新是一項世界級的難題,涉及空間、政策、人、資金等各類要素的復雜關系和再配置。城市更新行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危舊房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群建設、活力街區打造、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城市生態修復、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多個方面,實施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城市總規為統領,統籌完善金融、財稅、土地等各方面政策,圍繞完善現代化城市功能體系,補齊短板弱項、最佳化計畫組合,促進空間布局最佳化和公共服務品質提升。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同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引導公眾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積極探索永續發展的更新之路。
加快推進「兩舊一村」改造是城市更新重點任務,也是難啃的硬骨頭,要聚焦為民、便民、安民,以人民群眾關切的設施建設為重點,補短板、強功能,系統推進老舊小區實作現代化完整社群的蝶變,真正體現城市溫度。上海正在探索多樣化舊改模式,透過改造老舊建築、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等方式來提升城市品質。【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生效後,靜安區蕃瓜弄、楊浦區鳳南一村小區等拆除重建計畫都在短時間內實作了征詢、簽約和自主搬遷,重建完成後居民們將搬進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小區,生活品質將得到極大提升。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域,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時強調,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安居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宜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保障。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需要同步建設全面覆蓋的新型安居體系,加快建立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加快形成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構建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應體系,重構市場和保障關系的重大改革,目的是解決好人民群眾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讓他們放開手腳為美好生活奮鬥。近年來,為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上海舉全市之力跑出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加速度,預計到「十四五」期末將累計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總量60萬套(間)以上,目前已有大批保租房計畫投入使用,顯著改善了青年人、城市一線工作者的生活品質。其中,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作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中「一張床」的標桿計畫,主要面向建築、快遞外賣、環衛、家政、醫護等一線務工人員,使他們有家的歸屬感,充分感受城市溫度。
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既要以「五個中心」為主攻方向,持續提升城市能階與核心競爭力,不斷構築城市高度,也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構建全覆蓋和高品質的安居體系,提高城市宜居、韌性、智慧水平,持續提升城市包容性和保障力,不斷提升城市的溫度。
(作者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公共政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
周建勇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抓好基層治理這個基礎性工程,實作新突破、取得新實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路。
上海是一個由近2500萬常住人口,13億平方米的城市建築總量,以及215個街道、鄉鎮,1.3萬個住宅小區構成的超大型城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把上海這樣一個超大城市建設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細化思維和‘繡花’功夫。」上海的基層治理被稱為「螺螄殼裏做道場,方寸之間做騰挪」,有限的空間、有限的資源與超量人口的集聚,既塑造了上海精致、細膩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上海城市治理和基層治理中的精細化特質。當前的城市是一個開放且復雜的「巨系統」,一方面,基層社會在執行和開發中所涉及的元素以千萬計;另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為多元,從「將就」到「講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小到街邊綠地、轉角圍籬,甚至於一塊小小人行道地磚、一副店招;大到民主參與、社群更新乃至國家治理等,這些承載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新追求、新向往的訴求,對基層的精細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抓住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執行「一網統管」這個超大城市治理「牛鼻子」,不斷提高「兩張網」的執行效能建設,以新技術套用「提高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強調「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推進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必須堅持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全過程、各方面。
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煥發基層民主生機活力,有助於更好地推動基層治理。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踏上新征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基層既是各項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也是最突出的矛盾問題的集中點,只有堅持好「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這一人民民主的真諦,才能夠將問題和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層,更好地將「楓橋經驗」落實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商民主是實作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三會」制度——透過聽證會、協調會和評議會,實作「居民的事情,居民商量著辦」,成為基層民主引導社群自治、解決治理難事的好辦法。諸如「基層立法聯系點」「小院議事會」等多種多樣的基層民主實踐,透過多層次民意溝通體系的塑造,充分實作民事民管、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治民享。特別是在事關民生福祉、民心所向的任務,更要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各類議事平台引導「先議」,「三會」、居村聯席會議等「商議」,居村民(代表)會議「決議」的作用,將各類議事協商機制和決策機制有效銜接起來,組織群眾圍繞社群熱點難點問題有序說事、議事、主事,不斷提升協商質效,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堅持不懈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質內容。
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必須牢牢把握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根本原則,將基層黨的建設貫穿於基層治理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創造無愧於黨的誕生地的黨建新業績。
堅持黨建引領,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讓黨的各級組織成為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共創城市美好生活的領導核心,成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堅強組織保障。各地方黨委當好一線指揮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抓好本地區改革發展穩定,要堅持將政府、市場、社會、群眾等各方面力量凝聚在一起,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串珠成鏈、聚線成面,形成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治理新局面,透過高品質黨建提升基層治理實效。
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每個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團結群眾的核心、教育黨員的學校、攻堅克難的堡壘,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把全市黨員鍛造成為擔當排頭兵、先行者重任的先鋒力量,為推動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堅強保證。黨的基層組織要建立與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經常、最密切的聯系,增強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落實「四下基層」,常態化開展「四百」大走訪,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需求,不斷完善黨群服務中心體系,完善以黨群陣地為主幹的市民「15分鐘生活圈」,實作黨群陣地多維多元融合。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構建人、城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空間
周馮琦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新年第一個工作日,上海舉行全市城市更新推進大會,以城市更新為牽引、為突破,激發新活力、展現新氣象,加快推動全年各項任務落地落實。
城市是有機生命體,縱觀世界城市發展史,城市更新是城市這一有機生命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城市的擴張總有極限,但城市更新卻沒有止境。世界各國一些傳統城市都曾經歷過多輪次的城市更新,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上海城市更新探索始於近十年前,城市更新背後的邏輯從大拆大建,到漸進式、留改拆布局,從增量建設轉入存量更新,從新增建設用地開發轉向存量建設用地再利用,從上海城市建設進入向存量要空間的高品質發展階段。從近年來上海城市更新的實踐,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城市規劃與建設者們恢復、重建城市自然生態的決心與魄力,保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
城市更新是解決城市開發中的突出環境問題和短板、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機遇,也是提升城市魅力和品質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需從過去只註重經濟效益的單一維度,向更加關註居民公共利益、城市文化、生態環境等多維度轉變推進城市更新,要下功夫解決人民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加快補齊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永續發展的短板,努力為市民創造更加優良的人居環境。近年來,上海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增進民生福祉、推進高品質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序推進城市更新,「一江一河」岸線貫通開放,透過蘇州河黃浦江兩岸產業調整和升級,推進環境微治理和精細化管理,關註黑臭水體整治等民生關切的環境問題,結合生態修復營建高品質的人居環境,提升綠地、水體等藍綠空間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發展功能,有效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更新要始終堅持和諧共生,構建人、城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空間。從霍華德「花園城市」的提出,到後來勒·柯比意對「陽光、空氣和綠地」的強調與重視,不僅城市的山水格局和生態廊道等議題被提到了戰略的高度,城市道路和綠地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構成,也逐漸發展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健康的標準。綠色空間在城市的永續開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自然給人一種強烈的審美感受。綠地幹預措施可以滋養城市的現有特征,改善環境條件,提供戶外休閑空間和積極的生活方式,並透過建立野生動物棲息地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更大範圍內,它們還能減少熱島效應和地表徑流。綠色空間在減少碳排放和改善公民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城市在為綠色基礎設施尋找空間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大量城市開發和區域性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使自然柔性基質不斷向人工硬化基質轉變,原本連續性的綠色空間被切割,島嶼化、破碎化現象加劇,生態特色喪失,城市抵禦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弱化;另一方面,城市拓展和人口增長要求提高單位土地上生活生產強度,人地矛盾沖突加劇。
城市更新是一個修復生態系、提升綠色空間的極好機會,可以發揮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積極影響,建立新的綠色走廊,連線現有綠地,讓野生動物更好地在綠地之間穿梭,並為人們提供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因此,在城市更新中應以綠色空間、濱河空間、生態廊道等為更新物件,完善城市-郊野公園體系,推進老舊公園提質改造,新建一批公園綠地,增加道路附屬綠地,利用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等建設「口袋公園」「袖珍公園」等休閑場地,深入開展生態廊道系統性、環通度建設,建設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形成生態舒適、安全健康、共享可達的特色生態空間體系,使城市內部水系綠地與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路。與此同時,對生態空間細化管理,挖掘河湖岸線等生態空間的文化及服務功能,拓展生態空間的開放和經營模式,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和人民生態福祉。將城市綠地建設、社群環境整治和城市景觀格局最佳化相結合,改善社群和街道小環境,營建城市微景觀,為居民休憩和交流提供綠色空間。讓城市底色由「灰」變「綠」,讓城市生態系由「破碎」變「連通」,構建人、城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空間。
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觀塑造了城市的空間形態,承載了城市發展演進的歷史,並形成了市民的共同記憶,是城市自然脈絡和城市獨有形象的基礎和根源。自然生態本底和特征決定了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觀,並深刻地影響城市文化和共同價值的形成和演變,生態文化同樣是城市魅力的基因和重要方面。城市更新應順應和保護城市的自然生態脈絡,發掘和修復城市獨特的自然生態景觀,將城市的歷史文化變遷與生態環境演進深度融合,探索城市文化、歷史的自然生態源流,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和生態文化。因此城市更新既要有全域意識,又要有人文關懷,既要著眼發展又要註重山水格局的關聯,讓城市與山水自然交融。讓城市擁有自然綠色的生態、人文回歸的生態。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作者:趙勇 包亞明 焦永利 周建勇 周馮琦
文:趙勇 包亞明 焦永利 周建勇 周馮琦圖:葉辰亮 邢千裏編輯:施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