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微觀察|堅定自信,使這條路越走越寬廣

2024-01-23新聞
原標題:堅定自信,使這條路越走越寬廣(微觀察·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第十一次在「開年第一課」上發表重要講話。
瞄準「關鍵少數」、聚焦「關鍵課題」,是每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的鮮明特點。今年是實作「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何聚焦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和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這個專題?
一個宏闊背景是,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
近代以來,世界強國的崛起往往同其金融能力有關,一些大國的現代化發展歷程幾乎都是從工業大國、貿易大國再到金融大國。回首來時路,披荊斬棘,中國一步步成長為金融大國。「從小到大」的躍遷已是完成時,「從大到強」的變革正在進行時,而行進的時代背景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向縱深推進。
金融是「國之大者」,「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份」。步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一程,金融事關國民經濟的氣血通暢。從發展的視角看,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等,金融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支撐。從安全的視角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維護金融安全,是一件關系全域的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前行之路,道阻且長,呼喚思想的引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思想體系,科學回答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新時代的金融如何實作高品質發展,就是擺在面前的一道時代之問。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正是回答時代之問的一次開拓創新。梳理它的時間軸和思想脈絡,首次提出,是在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到了2023年,經過豐富的實踐和理論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要義,即「八個堅持」,並首次明確了金融強國的建設目標。金融強國也因此成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等重要領域強國建設要求之後,最新提出的強國建設目標。
目標已定,路怎麽走?
帶著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深入思考,兩個多月後,2024年伊始,省部班再次聚焦金融。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重要講話,被稱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講話的「姊妹篇」。講話中,總書記系統闡釋「八個堅持」,繪出「管總體、管方向、管根本」的路線圖;指明金融強國六方面關鍵核心要素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六大路徑,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前後兩篇講話和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金融篇。
探尋金融篇的根和源,要挖掘背後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無論金融強國還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都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行程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
「兩個結合」,是讀懂這次講話的關鍵。
「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麽不一樣?為什麽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於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具體到金融領域,「中國特色」貫穿始終。
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蘊含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總書記在這次講話中強調:「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與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質區別。」立足實際,方能把握規律、抓住本質,方能循道而行、行穩致遠。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也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有了更宏闊的歷史縱深。在新時代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中,總書記這一次闡釋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五個方面,既汲取千年文脈精髓,又彰顯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也因此,講話被學員們形象稱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金融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為金融強國建設賦予生生不息的力量。
仔細端詳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堅持」,每一條都是「兩個結合」的生動註腳,是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金融高品質發展之「的」的結果。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列為「八個堅持」的第一條,源於長期實踐基礎上的認識和總結。1997年到2017年,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關頭,先後召開5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2023年的大會,更名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從「全國」到「中央」,進一步凸顯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歷史一再證明,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這一堅持,既確保了金融工作的正確方向,又有力推動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為了人民」的理論基礎,在於馬克思主義人本觀。而溯源傳統文化,「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等先哲智慧燦若星河。新時代以來,從實作全面小康到邁向共同富裕,金融資源始終是有力支撐。在一次全國兩會上,談到鄉村金融,總書記關切詢問:「錢有沒有真正用到農民身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總書記又明確提出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站穩人民立場,始終是金融發展的初心。
「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馬克思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媒介而賺到錢」。這也是脫實向虛的深刻警示。而中國實際是,作為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唯有端牢糧食「飯碗」、築牢制造業,才能為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實體經濟發展不斷謀勢、蓄力,金融方能有廣闊天地。這些年,總書記反復強調,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本分」。二者共生共榮,正所謂「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中國共產黨是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完善金融監管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錨定的就是防控風險,尤其是系統性風險。去年3月,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國金融監管框架進行了有序調整。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開班式上進一步強調,金融監管要「‘長牙帶刺’、有棱有角」,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為的是更好防範金融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域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開班式重要講話中的「八個堅持」,是對金融發展一次深刻的規律性總結。而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五個必須」,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對照這兩次重要講話,都是從探索實踐,到理論總結、思想深化,層層推進,提煉出重要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規律,曾將找尋規律的過程喻為「庖丁解牛」。而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領導幹部「要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擺在重要位置的就是提升對規律的認識、把握和運用。
「不言理財者,決不能平治天下。」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金融強國是其中備受矚目的一個篇章。從實踐到理論,再到新的實踐、新的理論,思想之光照亮了直抵遠方的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條路,是前無古人的探索創新之路,註定艱辛而偉大:「我們要堅定自信,在實踐中繼續探索完善,使這條路越走越寬廣。」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施芳)
來源:人民日報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路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