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淺談民族團結進步+產業「四地」建設融合發展

2024-01-15新聞
原標題:淺談民族團結進步+產業「四地」建設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有力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探索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海經驗」,持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
作為一個高原內陸省份,青海如何在經濟社會開發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一直是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把脈青海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和區域特征,親自為青海推動高品質發展擘畫重大戰略,提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大要求。這是黨中央對青海走好高品質發展之路的殷殷囑托,也蘊含了青海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要求。建設產業「四地」是推動青海高品質發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動路徑,必將促使青海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向著更加光明的前景行穩致遠。從民族團結進步角度考量產業「四地」建設,更讓我們清晰看到,彰顯在具體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的有機聯系,深刻展現、塑造青海各民族命運相融、利益相連、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之歷史內涵與未來景象。著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產業「四地」建設融合發展,筆者從兩個方面談點認識和體會。
一、黨的領導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黨的領導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我們必須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提升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國共產黨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必須堅持把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為重大任務,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統籌思想政治引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建立,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合力。」「創新推動‘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促進建立與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宗教管理、社會穩定相向而行、有機結合,各項工作都要努力做到有形、有感、有效。」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政治意識,強化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認識;強化擔當作為,啟用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今日之青海,各民族大團結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民族工作全過程,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厚望轉化為推動民族工作的強大動力,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始終高位推進。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結合實際、揚長避短,加快推進產業「四地」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讓青海發展實力更強、奮進底氣更足。2021年7月以來,青海加快建立省部聯合推進機制,相繼與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聯合編制印發「四地」建設專項行動方案,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制定了「路線圖」「施工表」,產業「四地」建設隨之按下「快進鍵」。近年來,青海積極從政治角度考量「四地」建設,將青海民族工作置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高品質發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設「四地」等重大戰略有機融合,著力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基礎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各民族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無論是民族地區還是其他省市都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經常研究,狠抓落實,久久為功。實踐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趨勢,我們要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逐步實作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推動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發展壯大。基於此,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產業「四地」建設要立足於建設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謀劃開展。要以民族團結進步+產業「四地」建設融合發展為抓手和載體,不僅處理好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質和精神這「四個關系」,還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更要積極服務、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彰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發展、共同責任、共同目標。
二、「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腦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各民族共同現代化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問題,不能見物不見人、重物質輕精神,忽略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要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把握「管肚子」的工作,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實作共同富裕。更要做好「管腦子」的工作,旗幟鮮明反對民族領域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增強各族幹部群眾辨識大是大非、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思想滲透的能力。培養共同理想信念,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加強現代文明教育,用積極向上的文化產品充實各族群眾精神世界,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近年來,青海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步伐,民眾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極大滿足。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並不會自然而然帶來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物質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腦子」。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關鍵是要促使物質和精神相輔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不是單選題。一個時期,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發展的理解比較片面,工作思路上存在偏差,沒有平衡好「管肚子」和「管腦子」的關系,導致少數人「五個認同」淡漠。實踐證明,絕不能簡單地就經濟發展論經濟發展,而是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抓發展,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進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民族團結進步+產業「四地」建設融合發展必將極大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現代化新青海建設同頻共振、同步共促,推動「管肚子」與「管腦子」相互激發、相得益彰。
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才能真正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才能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青海雖屬高原內陸省份,但在全國的大盤子中,是穩疆固藏的戰略要地、民族團結進步的展示視窗、中華民族的生態安全螢幕障、中華文化多樣性與認同的活水源頭。就國家安全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言,青海意義重大,且責無旁貸。青海只有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才能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才能依托優勢把現代農牧業、生態旅遊、鹽湖資源、新能源開發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在歷史前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安全需要發展,發展必須安全,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底線思維,青海要在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講大局、擔重責,在開發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發展,實作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加快建設人民幸福的現代化新青海,著力探索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為產業「四地」建設賦予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大使命,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實作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所有改革發展的過程變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程,讓各族群眾深刻認識到幸福生活從何而來?美好前景從何而來?促使各民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趙英,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民族宗教學教研部)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