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台灣地區領導人和地區立法機構(即台灣立法院)選舉結果已經出爐。
在地區領導人選舉方面,民進黨的賴清德、蕭美琴搭配以獲得大約40%的選票當選正、副領導人,國民黨的侯友宜(得票33.49%)和民眾黨的柯文哲(得票26.46%)落選。
在立法機構方面,總共113個席位中,國民黨獲得52席,是最大黨;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其他2席。
由於選前民調顯示,在領導人選舉方面,三名候選人之間差距不大,但選舉結果顯示,差距還是比較大。我們做一下事後回看,分析一下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
原因大概有三個:
第一,民眾黨參選,分走了國民黨的選票。因為從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來,賴清德獲得40%選票,也就是說有60%參與投票的選民沒有選民進黨。
如果只有國民黨和民進黨對決,這些選民可能就會有大部份投國民黨。
如果這次藍白合作參選、就是國民黨和民眾黨合作,那民進黨機會也不大,但是藍白沒能合作,而民眾黨一些政策和國民黨比較接近,所以可能有為數不少的本來願意投國民黨的票的人,現在投了民眾黨,分走國民黨的票。
當然,也會分走部份民進黨的票。但總體來看,結果還是賴清德撿了個便宜。
順便說一下,「第三方」參選分票,在選舉中並不罕見,比如1992年柯林頓和老布希競選時,就是因為當時有個叫羅斯·佩羅的參選,分了老布希的票,所以柯林頓撿了便宜當選總統。
所以有些選舉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就實行兩輪選舉制。就是在第一輪選舉中,如果沒有人獲得超過50%的選票,那麽前兩名就進入第二輪選舉進行對決,勝者當選,比如法國就是這種制度。
但台灣地區實行的是一輪選舉,所以賴清德這次可以說占了便宜。
第二,國民黨自身的原因。
這個最主要的就是準備不足。這次參選的三個候選人中,賴清德起碼在4年之前,甚至在8年之前,就準備競選地區領導人了;而 柯文哲他起碼也準備了4年。
但國民黨這邊,在候選人方面卻幾經波折,最後在2023年5月「征召」侯友誼參選。侯友宜從接受征召參選到投票日,準備時間不足八個月。
從這方面來說,國民黨的準備不足也是沒能勝選的重要原因。
第三,民進黨的動員能力不容低估。
如果我們只看網上的反應,只看社交媒體的反應,那柯文哲的勢頭非常猛,有些民調也反映了這一點。
但是真正的投票,不是網路上的投票,不是靠鍵盤,而是靠一個龐大的政黨組織、尤其是他的基層動員能力,能動員其支持者去投票。當然也要有大量的資金。
從這次選舉看,民進黨在這一點上做得比國民黨好。
這也是柯文哲得票,為什麽大大落後於民調的一個原因。
上面三點是這次投票結果的原因。那麽結果已經出來,有關台灣未來的觀察點在哪裏呢?
我們也說三點
第一,接下來四年,台灣「立法院」內各個政黨之間怎樣合作和鬥爭?
國民黨雖然輸了地區領導人的選舉,但國民黨在立法機構選舉中有很大的進步。雖然沒有獲得超過半數席位(57席),但獲得52席,比上屆多了14席,也比民進黨多了一席(民進黨上屆是61席)。這是個不錯的成績,一定程度是也反映了民意。
民眾黨也有8席。
那麽在「立法院」內,在重大議題比如預算、軍費等問題上,如果民眾黨和國民黨合作,就會對當局起到很強的制衡作用。
如果民眾黨和民進黨有更多的合作,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這對未來四年台灣政局有很大影響。值得觀察。
第二點值得觀察的,是民眾黨的發展勢頭。民眾黨成立剛剛4年左右,這次就獲得26%的選票,當然說明他的生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台灣民眾對目前政壇生態的厭倦。
民眾黨照此勢頭發展,未來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它能否成為和民進黨、國民黨進行三足鼎立的一個勢力,還是僅靠柯文哲個人魅力,未來會衰退。又或者會出現其他政治生態。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觀察的點。
第三點值得觀察的,當然就是因為這次是賴清德當選,那麽未來四年,兩岸關系不容樂觀。這個無需多說,但是需要密切觀察。(錢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