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玉龍一看五千年:從紅山文化玉龍到清龍紐璽印

2024-02-10新聞

2024年迎來了農歷甲辰龍年。龍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是唯一由古代先民創造的祥瑞而非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凝結了中國人從古至今深厚的情感寄托——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對吉祥長壽的追求,對禮制權威的維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龍的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期,它的文化內涵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深化。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整理兩岸故宮博物館院藏從紅山文化的玉龍到清朝帝王龍紐璽印等與龍有關的玉石器珍藏,也可一窺龍的造型、玉器制作工藝從古自今的變遷。

玉龍 新石器時代 故宮博物院藏

玉雙龍首璜 紅山文化晚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雙龍首璜中央上端有供系掛的小孔,二端在龍口的位置鉆鑿圓孔,再以斷續細陰線與淺浮雕技法標現似長眉般的飄鬣。可能於晚明至清初時被沁染成褐色。

玉獸龍紋鐲 良渚文化早期或石峽文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玉鐲外圍浮雕五個「獸龍首」,每個「獸龍首」之間的器表又刻畫雙層菱形紋,紋飾中央又刻畫雙層圓圈。兩頰刻畫方廻的旋紋。浮雕的五個「獸龍首」的細部:面紋鼻部刻畫雙層菱形紋,菱形紋下方浮雕一橫稜,橫稜之下才刻畫一列牙齒等特徵,與浙江余杭瑤山出土的良渚文化獸龍紋鐲非常相似。但整體而言比較壯碩,此一特徵又相似石峽文化獸龍紋鐲。此鐲是乾隆皇帝的珍藏,故配制了紫檀木座。

玉龍 商晚期,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器成圓環帶缺的形式,類似耳飾玦,龍首的部份較寬,但經過削磨故略薄,眼睛也因此僅僅殘留些微線條,張口露齒,有角,背脊飾有起伏不規則的鉏牙,尾部略窄。身軀表面裝飾雙鉤陰刻的彎轉線條。鉏牙及近尾端處各有一穿。

玉龍紋璜 西周,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正反面以雙陰線刻出上下排列的雙龍紋,頭部於兩端,身體向另一側延伸,頭部比尾部略大,腹側各有一羽紋。於璜兩端,另刻有紋飾,並各有一圓穿。

玉人龍紋飾 西周晚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呈青灰色。雕一蹲踞狀的側面人像,人的胸膛和一龍母題相結合。人頭頂上有一方形凸起,鉆有一孔,用以穿系。

玉鏤空人龍紋璜西周晚期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淺青綠玉,局部泛灰黑。雙面紋飾相同,以中軸為對稱軸,左右兩側為具有頭角和蛇身的神龍,中央下緣則為身軀交纏的一對耳鼻分明的神人,龍和人的形象以逗點形的鏤空區隔。玉璜是組玉珮的元件,組玉佩是配戴在頸項並向下垂掛至腹部的串飾。本件玉璜兩側共有四個系帶穿孔,用以串組上下的玉元件。由目前考古所知,組玉佩中的玉璜數目和墓主人的地位等級有關,數目愈多等級愈高,這種現象在西周晚期時漸成客製。此類較簡化的神人和龍,是西周晚期常見的風格特征。本器設計精美,表面殘留若幹墓葬內棺中常見的朱砂,是研究此時禮儀文化重要的參考品

玉鏤空龍鳳紋佩 東周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表面沾有朱砂。方形,鏤雕一對龍鳳合體,沿輪廓有一圈弦紋,其內浮雕雲紋,間有斜線紋。四個角各鉆有一孔。

白玉雙龍雲紋佩 戰國 故宮博物院藏

玉龍佩 戰國中期,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龍呈S形,身軀鋪飾谷紋。

雙身龍鳳紋玉璧 戰國中期至西漢,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原為碧玉,現呈深褐色,原因除了早先埋藏受沁變色之外,收藏流傳過程中可能也略有染色。此類雙身獸紋玉璧於戰國中期開始出現,西漢廣為流行。常見於大貴族墓中,或作為棺上嵌件,或枕於墓主人頭部下方及前胸後背。此外,也常見於祭祀遺址中,可知此類大璧雖然制作看似簡略,但規格極高,絕非一般之物。乾隆皇帝對此玉璧詳加觀察考釋,並賦詩於玉璧器緣和木座背面。題詩內容為:「制傳自姬周,稱謂率炎劉,名實何常定,完全喜尚留,夔紋圍外致,栗顆蔟中稠,庇蔭登嘉榖,王孫寶有由。乾隆戊戌仲春禦題。」(四十三年,1778)

玉雙龍紋出廓系璧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受沁白化明顯,附著有朱砂。琢作雙龍對抱一璧,二龍相對,體軀回繞,龍體上所琢紋飾流暢勻順。

玉龍紋鏤空佩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全器受沁呈淡褐色,局部白化。本件玉器未完工,只完成了大部份的鏤空,上下器緣的鏤空仍在初始制作階段;器表可觀察到眾多短直線,此為鏤空之前先琢磨成的定位線。

瑪瑙龍紋劍璏西漢中晚期,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赭、黃色瑪瑙。面雕龍紋,由於瑪瑙光亮的特性,顯得栩栩如生。下有一方形穿帶孔。

龍紋玉環 東漢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全器以龍為造型,首尾相連,連成圓環形。此器為東漢時期和帶鉤成組的腰帶扣件。

玉龍紋環東漢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全器受沁呈淡褐色,局部呈深褐色。本器的形制及功能和故玉2177〈東漢獸紋玉環〉相同,因此兩者背面皆平整以利於腰帶佩用。唯本器神龍為立體形式,表情威猛,加上兩足前傾,氣勢不凡,顯現另一種美感。神龍的下巴較上唇長,舌頭因而顯露,是本時期龍獸常見的特征。

玉龍紋韘形佩 東漢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局部受沁白化。位居韘形佩中央的玉韘主體細長彎曲,中孔較小,設計重心集中在上方呈回顧貌的神龍。神龍鼻吻較長,輪廓曲線較為緩和,尾部向下延長並且雲氣化,和全器的雲氣融合而一,此為東漢常見的設計形式。

白玉透雕雲龍紋帶扣 玉石器 宋 故宮博物院藏

玉龍紋盤北宋或遼,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器緣有褐黃斑塊。圓盤正面飾行龍紋,尖吻,長角,角根處琢一排圓珠,豐鬣,細頸,身軀似飄帶般彎曲翻轉,平面起伏有致,全身滿覆細鱗,鱗上並陰刻細線紋,四肢肌理飽滿,足有三趾,趾甲尖鉤如鐮刀般鋒銳。間隙填以鏤空卷草紋錦地,層次略低於龍紋。背面的紋飾一如正面,除了龍的須鬣較粗、鱗片上無細紋外,其他細節均無簡省。就紋樣而言,如此雄強矯健的龍紋,與〈北宋真宗禪地玉冊〉所附玉匱上之嵌片的龍紋相比,兩者近似,而風格更像遼代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一件金花銀奩上者,只是此玉盤龍紋的細,與本院藏宋代花間行龍紋的緙絲作品差可比擬,故推斷此盤應屬11世紀上半,遼或北宋的作品。

白玉透雕玉龍紋嵌飾 玉石器 宋

龍紋玉帶鉤 元,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瑩白雜黑赭斑。器作帶鉤形,鉤首飾龍頭,器面飾高浮雕螭紋,背有一方形柱,柱上附活環,環面琢螭紋。

玉雙龍耳瓶 元至明早期,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一面滿布黑褐色塊斑,全器帶絲狀褐綹,為石墨入侵玉礦後之呈色。小瓶,方口,長頸,溜肩以下置方鼓腹,矮圈足,頸兩邊鏤雕側身螭龍形耳。器身光素無紋,打磨拋光略粗,但口沿及雙耳等處似經盤摩,皮殼溫潤,古樸的質感為明代玉器特征之一。尺寸小巧,現收儲於多寶格中。

玉龍 明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質。全器琢為兩龍相向,兩龍雙首相向、尾部相連。龍身均琢雲紋為飾。

玉龍鳳紋佩 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器形似大小二C字相依,起迄相連,線條彎轉流暢,造型簡單優雅。其實,這是一隻身軀中段迴折、頭尾相接的龍與鳳,器身飾穀紋。

青龍透雕坐龍嵌件 玉石器 明 故宮博物院藏

玉龍紋托盤 明中晚期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質潤略帶斑。器呈長方形,四角呈海棠花邊,胎薄。器面浮雕雙龍戲球,左右對稱,象徵球形的環形凹槽,可以盛杯,盤四周雕飾回文。

雙魚龍佩 明晚期至清早期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灰綠色有大片赭黃色斑,部份邊緣沁黑。器圓片扁平,作二只魚龍相對狀,魚龍直睛張嘴圓鼻有角,口與尾處皆有孔以供佩掛,背、腹與尾鰭碩大,琢渦形線條,身軀飾魚鱗紋。雙面同紋。

白玉龍紋佩 玉石器 清 故宮博物院藏

玉龍馬負圖 清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面部帶赭斑。龍馬為祥瑞之獸,背負書卷,此器作「龍馬負書」。

玉雲龍紋鏤空香筒 清 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圓筒形香薰,鏤雕雲龍紋,口沿及底沿各飾回紋一周。

青玉龍角紐「討罪安民之寶」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

玉十二生肖(龍) 清,玉石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據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相關資料整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