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國家智慧財產權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國內(不含港澳台)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1.5萬件,同比增長22.4%,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中國專利制度實施近40年來,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100萬件分別用時31年、4年和2年左右,而突破第4個100萬件僅用時一年半。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釋出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位列第12位元,是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創新產出方面,中國在國內市場規模、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百分比、創意產品出口在貿易總額中占比等6個指標上位居全球首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對此評價:「中國送出的智慧財產權數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這充分證明了中國政府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
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位居全球第一,體現出中國創新與發展良好的正向關系,更彰顯了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對400多萬件有效發明專利細加分析,不難看出中國創新發展的十足「成色」:高價值專利占比達到4成以上,智慧財產權成為夯實產業技術基礎的重要著力點。快速增長的核心專利,正在為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蓄勢賦能。
比如,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快速發展的背後,就有很多的專利技術做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重點企業,全球有效專利量已經超過10萬件;近5年,中國固態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8%,增速全球第一;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目前中國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2.64萬件,排名全球第一,充分展現創新實力。
圖: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新能源汽車數位化智慧工廠。(新華社發)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截至2023年底,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42.7萬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90.9萬件,占比超過七成。華為、京東方等領軍企業成為全球專利申請的「大戶」,在資訊通訊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運算等領域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張赤東說,企業透過科技創新將知識轉化成財富,許多關鍵技術難題要靠企業創新來突破。
透過這400多萬件發明專利看,更能看出中國科技產出量質齊升、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態勢:2023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增至3.3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64%,高技術產業投資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人員總量居於世界首位……沈甸甸的創新「成績單」說明,高水平創新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亮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在發明專利領域如何實作從「量變」到「質變」,如何讓專利加速轉化為生產力,仍然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北京大學國際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認為,當前,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仍處在爬坡期,需進一步提高智慧財產權創造和運用能力,特別是需要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以促進產業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壯大。
圖:江西省九江市的紡織自動化車間內,工人在給布卷生產裝置接線理線。(朱海鵬攝)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必然離不開發明專利,離不開智慧財產權保護。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智慧財產權學院教授單曉光表示,智慧財產權制度為顛覆性創新技術乃至科技革命的不斷前進演化和擴散傳播添加了「利益之油」,「我們必須抓住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帶來的新機遇,推動智慧財產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中國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如今,智慧財產權已經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變量」,在一系列利好因素支持下,更將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增量」,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