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凱作(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校副教授)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在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這一論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兩個結合」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誌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聯系各民族的紐帶,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究其原因,在於中華民族歷經百年奮鬥,實作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起來離不開革命鬥爭,富起來離不開經濟建設,而強起來則離不開文化建設。
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復興。在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開發中最基本、最深沈、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兩個結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因素。
縱觀歷史,中國人心目中代表國富民強的漢唐盛世都伴隨著文化的大放異彩。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和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各個方面相互交流。漢朝的文化影響力如此深遠,以至於「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稱謂延續至今。在唐代,中國的開放和包容使得周邊國家的學子紛紛前來求學,【唐會要】記載:「已而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於是國學之內,八千余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中國儼然是世界的文化中心。直至今日,世界各國華僑聚居區仍被稱作「唐人街」。
立足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新起點,「一個結合」發展為「兩個結合」,這是黨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不同時期中國的具體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反映。
「兩個結合」是面對大變局時的戰略定力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變局,堅持「兩個結合」是我們保持戰略定力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面對變局的經驗,為今天的中國提供了充足的參考資源。
作為六經之首,【周易】全書都在講變易之道,六十四卦的排序即變化的痕跡,每卦爻位彰顯了變化的規則。張岱年先生說:「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承認變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實。變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可以說,隨時變易的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此影響下,中國思想家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提煉出諸多應對變局的灼見。
回顧歷史,中國社會也經歷過數次大變革,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中國社會應對變革的重要力量。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儒道法三家互動作用,各領風騷;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儒釋道三足鼎立,齊頭並進;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儒釋道三教相互激蕩,形成宋明理學。這是中國歷史上三次著名的從分裂走向統一的轉折點,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引領中華民族渡過艱難險阻,而且在變革和轉折中自我革新,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結合」為我們提供了政策前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在新時代更好地服務於黨和人民;同時,立足於中國具體實際,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做出更符合中國國情的決策和方案。
「兩個結合」是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精髓在於它根植於中國深厚的文化沃土,凸顯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為世界與人類問題提供了更優的解答方案。中國式現代化閃耀著「兩個結合」的光芒,「兩個結合」也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廣闊、更深層的發展空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好生之德。【周易·系辭上】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孕育、撫養生命為神聖的使命。中國式現代化傳承了這種好生之德,決意帶領占全世界約1/5的人口步入現代化,這是對全世界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也是對人類福祉的巨大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富民的政治理念。【管子·治國】雲:「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是某一階級、群體、行業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這種盛世宏願正是傳統文化孜孜以求的境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給予同等關註。【管子·牧民】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人民應當知曉禮節榮辱,擁有較富足的精神世界。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周敦頤倡導「孔顏之樂」,正是一種超越物質生活的精神之樂。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物質與精神並重思想的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敬畏自然。【論語·述而】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用魚竿釣魚,而不用大網來捕魚;用帶生絲繩子的箭射鳥捕獵,但不射歸巢棲息的鳥,這都體現出孔子對於萬物的愛惜之情。中國式現代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對於自然的關切是傳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在當今社會的新詮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和平。以和為貴是中國人的普遍信條,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傳達著對鄰邦的友愛,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書寫著對多元文化的包容。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兩個結合」的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提供了一條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之路,這是中國基於深厚文化底蘊為人類社會作出的重要貢獻。
「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
百年黨史中的每一次理論創新都閃耀著「兩個結合」的光芒。毛澤東同誌主張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針對傳統文化,他指出「孔夫子的傳統不要丟」,「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並參照【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的「實事求是」一詞作為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誌繼承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命題;同時,他強調「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並援引【詩·大雅·民勞】和【禮記·禮運】中所提到的「小康」構想作為當時中國的奮鬥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產黨人的‘心學’」這一概念,這是「兩個結合」的重要理論成果。陸王心學是宋明儒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其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應當如何自我修養,以達到聖賢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將心學套用於黨性教育,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將個人修身養性之學拓展為黨派的修養理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傳統心學的重要創新。共產黨人的「心學」與傳統心學既一脈相承,又是對傳統心學的超越。可以說,共產黨人的「心學」是對「兩個結合」的生動實踐。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具有理論創新的意識。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才能蒸蒸日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今的發展才能歷久彌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才能朝氣蓬勃。身處又一次思想解放之中,我們應充分抓住機遇,深耕「兩個結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