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趙乾】在紅海海運受阻長期化趨勢下,各國如何提升貨運韌性的問題受到廣泛關註。彭博社24日稱,全球各地的貿易商正在「艱難地適應」當前海運格局的演變,積極探索應對運力受損的彌補性措施。【環球時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借助陸地通道、采取空海聯運、海陸聯運等方式已成各國企業積極探索的重要途徑。
據全球數位物流平台Flexport的數據,當前正有500多艘貨櫃船需要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繞行,整體運輸時間要比此前透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多出兩周。這部份繞行運力占據了全球貨櫃運輸能力的1/4。彭博社稱,對進口商來說,「這意味著延誤、高成本和關鍵零部件在運輸途中的滯留。」
路透社24日報道稱,有企業正在借助海空聯運的方式將產品運往歐洲。「一些時裝零售商首先將貨物運到杜拜,然後空運送至歐洲,但這只是有限的選擇。」物流分析企業Xeneta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14日的一周,從越南飛往歐洲的飛機貨運量增長了62%。路透社還稱,一些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正在借助空運進行洲際配送。美國一家物流公司的執行長蘇南丹·雷認為,空運貨物的成本是海運的10到12倍左右,這對於一些售價不高的時裝零售商而言並不劃算。
一些國際運輸企業也開始開拓「陸海聯運」通道,路透社在近期釋出的另一篇報道中稱,貨櫃航運公司赫伯羅特正在向客戶提供一條新的運輸方案,即在紅海航道受阻期間,借助一段透過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陸地聯運來實作將貨物送往歐洲。赫伯羅特在官網上稱,「雖然就容量而言,這不是最佳解決方案,但它將在當前海運航線變得漫長的情況下,提供具有時效性的另一個選擇」。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中歐班列成為重要選擇。由重慶始發的中歐班列執行路線目前有近50條,負責營運該路線的渝新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期的咨詢量和業務量呈現雙增長態勢,公司在根據市場需求開通新路線,如在上個月末先發了直達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路線等。
上市企業國際物流公司飛力達近日稱,紅海事件發生後,公司中歐班列業務量有一定程度的增長趨勢,整體艙位計劃略有緊張。另一家上市企業、供應鏈物流公司海程邦達方面也認為,中歐班列的需求有所增加,「公司將持續加強與班列營運平台的合作,提升艙位的獲取能力」。
國內一家從事大宗商品業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經由蘇伊士運河的大多是貨櫃船,而非散貨船,這意味著大部份受紅海局勢影響的也是運輸諸如工業制成品和半成品的貨櫃船。「中歐班列也是運輸貨櫃,比較符合當前的需求。」
【環球時報】記者在國際物流服務平台「艘航網」查詢到,在本月31日開行、由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上,一個40尺標準箱的價格為4900美元。從上海到德國漢堡的海運價格,則為1500美元。上述負責人也提到,海運商品普遍不追求時效性,因此對運價比較敏感,中歐班列的運價對它們來說依然較高。
壹航運創始人兼執行長鐘哲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歐班列當前的優勢在於其時效性,短板在於運力的局限性。他說,「鐵路貨運與海運在運輸量上不在一個量級,因此當下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陸運僅能作為國際海運的一個補充,更適用於貨期較緊、或附加值較高的貨品。」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