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華社經濟隨筆:讀懂更加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與溫度

2025-01-12新聞

新華社記者申鋮、王雨蕭、胡旭

約1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計畫清單提前下達;江蘇、山東多地披露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中央財政預下達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810億元……新年伊始,財政新動向不斷,釋放政策加力訊號。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國家賬本」安排關乎千家萬戶。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政策實施影響經濟執行。

從「積極」轉向「更加積極」,政策效用怎樣具體體現?近期新華社記者奔赴大江南北,感受財政如何作用於政府市場、千行百業、家庭百姓。

從長江沿線鐵路建設,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從上海、陜西等地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到江蘇、廣東等地增加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堅持「大錢大方、小錢小氣」,財政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提供堅實保障。

赤字、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國財政政策「工具箱」持續豐富,不僅在原有政策上加大力度,也加入創新政策工具,打出「組合拳」,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發力點。

因時醞釀,因勢推出。不少地方幹部告訴記者,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財政政策從存量和增量兩端發力,做好經濟工作的「加法」,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實作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必須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把握「穩」與「進」的辯證關系。

1月中旬,湖北省、青島市等地將發行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債券——新一年,化債措施持續推進落地。

推出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為近年來力度最大,預計5年將為地方節省利息約6000億元。

近年來財政執行面臨壓力,這套「組合拳」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既能直接緩解償債壓力,又能暢通資金鏈條。

以一子落促滿盤活。輕裝上陣的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財力和資源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永續的財政執行,將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堅實保障。

高品質發展對財政政策提出新要求,應更加體現人民性。在財政收入增長有限、財政持續緊平衡的情況下,各地堅持增強政策舉措的「民生溫度」。

2025年,河南將支持分層分類做好困難人員社會救助保障,適當提高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殘疾人「兩項補貼」及城鄉低保標準等;安徽將突出就業優先導向,支持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保障工作;湖南將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加強民生要事支出保障……

政府籌集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社會公眾,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關系千家萬戶。「能否有效將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已成為檢驗各級財政部門工作的一把標尺。

財政關系國計民生。為經濟發展護航、為重點保障加溫,是大國財政的應有之義。

回顧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國財政赤字規模增至4.06萬億元;年初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3.9萬億元;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完畢……

展望2025年,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多項部署體現了「提」「加」「增」。這意味著新舊部署將緊密銜接,增量政策將有機嵌入存量政策。

可以期待,新的一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釋放強勁訊號、發揮更大效用,「真金白銀」將進一步用在刀刃上、花在要緊處,為高品質發展註入更多底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