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的訊息顯示,24日中國外長王毅和諾魯外長安格明,在北京簽署了中瑙復交公報,諾魯正式成為中國第183個建交國,中瑙關系迎來新篇章。隨後,兩國外長一同與記者見面。
【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諾魯外長安格明簽署中瑙復交公報】
王毅外長表示,雖然中國與諾魯地理上遠隔重洋,但兩國作為開發中國家和「全球南方」的成員,共享著維護主權獨立、發展經濟,以及促進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共同願望。中國堅持平等相待的原則,支持諾魯走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並期待透過加深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推動中瑙關系實作新的發展。
王毅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份不會因島內局勢的變化而改變。他警告仍與台灣保持所謂「邦交」關系的少數國家,應認清歷史潮流,遵循國際法義務,放棄侵犯中國國家主權的行為,並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與中國開啟新的關系篇章。
對於此次中瑙復交一事,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也在社交平台上發貼,釋出了一張對比圖,透過明顯的數量差別,表示諾魯同台灣「斷交」後同中國復交的舉措,符合世界人民的意願和歷史發展的趨勢。
【華春瑩在社交平台上所發貼文的截圖】
本月15日,諾魯政府就釋出聲明,宣布與台灣當局「斷交」,並宣布願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關系。中方當時就對諾魯政府的決定表示了贊賞,對於諾魯願同中國恢復外交關系,中方也表示歡迎,認為這是諾魯政府明智、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
據多家台媒報道,台灣當局對此事緊急召開記者會,台灣外事部門副主管田中光在會上描述諾魯的這一行為「非常突然」,並表示諾魯方面拒絕與所謂的台灣「駐諾魯大使」會面。田中光還轉述了當時在瓜地馬拉出訪的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的憤怒態度。
中時新聞網引述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的話稱,蔡英文在任期內台灣已經失去了十個「友邦」,諾魯此舉更使台灣的外交空間面臨極大壓力。此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諾魯宣布與台灣「斷交」的舉動,對台灣日漸減少、且為數不多的「友邦」構成了打擊。
【吐瓦魯財政部部長潘恩紐】
不過,這可能還僅僅是個開始。根據多家台媒報道,台灣當局的又一「友邦」吐瓦魯財政部部長潘恩紐近日透露,該國計劃在1月26日的選舉之後重新審視與台灣的「外交關系」。他強調,台灣問題將在選舉之後成為議員關註的焦點,新政府必須對此明確立場。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其選區的特定情況,潘恩紐必將會進入新一屆國會。此外,路透社提到,潘恩紐曾是諾魯的經濟顧問。他是台灣當局於吐瓦魯「建交」45年以來,第一位暗示將不再支持台灣的國會議員。
對於這一「友邦的」表態,台外事部門也是緊急作出反應。根據台媒報道,台外事部門強調「已掌握相關情況」,並稱潘恩紐的言論是其個人為選舉所作的政治表態,不應被視為吐瓦魯的官方立場。
此事也引起了島內民眾的廣泛關註,一些網民批評台外事部門,認為其存在意義不大,並對台外事部門的預算使用產生質疑,認為將這些預算直接發給台灣民眾更加實際。同時,還有網友嘲諷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可能會對此事也會非常憤怒,並諷刺其為「斷交部長」。這些評論不僅反映了島內民眾對台外事部門的不滿,也表現出對對台灣當局外交局勢的擔憂。
【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
如果吐瓦魯在選舉結束後真與台灣「斷交」,那台灣當局的「友邦」只剩下11個,這與中國大陸183個建交國的數量根本無法相比。這些國家包括兩個太平洋島國:帛琉和馬紹爾群島;七個拉丁美洲國家:瓜地馬拉、伯里茲、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海地、巴拉圭、聖盧西亞和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一個非洲國家:史瓦濟蘭;以及一個歐洲國家:梵蒂岡。
對於極少數還與台灣保持著所謂的「邦交」關系的國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呼籲它們認清歷史潮流,抓住歷史機遇,站在國際社會、國際正義和歷史正確的一邊。他表示,友好不分先後,中國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與這些國家開啟關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