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是自戀人格形成的原因。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對前夫的經歷充滿關懷。想到小時候他吃百家飯長大,父母從未在身邊,他也從未真正得到父母的關心後,內心充滿同情和理解。或許也是這部份東西成功觸動了我小時候的缺失,我想要為這個家庭付出,希望這個家庭不是父母的翻版。
只可惜,萬物皆有輪回。
大多數人成年後假如無清晰的自我意識,基本無法逃脫隱藏的「原生家庭」模式的復制。
在洛夫的書中,推動孩子向自戀方向發展的以下幾種養育型父母,可能包含一位或者兩位父母或照顧者:
1.溺愛式父母
2.過度保護式父母
3.疏忽、冷漠或暴力式父母
從心裏學家角度,溺愛其實就是不愛,而溺愛即是為了控制。被溺愛的孩子沒有邊界和真正的自我,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圍繞他/她轉。對自己是一套標準,對別人又是另一套標準。而這類被溺愛的孩子,無面對挫折的能力,不會管理情緒,極其愛發脾氣,總之,是雙重標準能手。
而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永遠都會認為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你不付出,當然是你錯!他可能偏愛走捷徑,逃避責任以及無法養成好的職業道德。他出錯時,會苛責他人,推卸責任。
最後一種父母養出的孩子會關註「好處」,認為愛只能透過操縱他人得到。長大後他可能是一個追逐成功的突出者,工作狂,一個成績全A的完美主義者。他可能會沈迷某件事情,比如股票、賭博、藥物或者極限運動。
其實之前,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疏忽或者冷漠型」,但也不排除綜合式的型別。
理解自戀人格形成的原因很有必要,但沒必要過度同情或理解。有一個必須秉持的原則是NPD不是靠你的理解或者付出就能改變的,無論你怎麽做,都改不了對方分毫!但是有一點,對方會在關系中學習你的優秀品質,並把它套用到下一段關系中。但N只是套用,空洞的內核永遠都改不了!
在過去的這麽多年中,我始終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對方明晃晃把你當傻子!而你甚至甘願當傻子!
你會非常困惑,他們怎麽能做的出來這麽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事實是,他們的確做的出來。因為「好處」或者「利」在前時,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愛」這種東西,他們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