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繁花】,從王家衛十年前買下金宇澄的原著開始,就吊足了整個行業、各家媒體和普通觀眾、家衛粉絲的胃口。正如辛芷蕾劇中角色李李的一句話:「做天下生意,吊四方胃口。」四年制作,【繁花】首播,咱們就來淺談一下,這「四方」的胃口,如今有沒有被滿足。
【繁花】劇照
首先是電視劇行業角度,【繁花】從美術到攝影,從導演排程、剪輯節奏到演員表演、服裝造型,給足了專業震撼。
自電視劇行業被「資本熱潮」淘洗幾輪之後,一個劇集幾個億投入,早已不是什麽了不得的噱頭,但真正一拿出來,就讓人覺得錢花得值的,少見。【繁花】做到了,一眼看上去就曉得:錢,沒白花!四年,沒白等!每一個鏡頭都是電影質感的,每一幀都可以截出來做桌面。為什麽【繁花】的試映會是在電影院放映,因為大銀幕更能體現它的精致。
但是,這種刀鋒上的美感,除了王家衛,還有幾個劇集導演能做到呢?從正面角度講,對於電視劇行業來說,【繁花】是擴充了劇集創作的審美,而這幾年,試圖擴充國劇審美的作品不少,比如【漫長的季節】,比如【繁城之下】,但他們的創作方式與創作節奏,尚在電視劇創作範疇內。【漫長的季節】是2021年12月22日開拍,到2022年4月7日殺青;【繁城之下】2022年3月31日開拍,同年6月10日殺青,而【繁花】用了四年。
都說慢工出細活,但太慢,也要命,對於平台和資方來說,王家衛值得等,但王家衛只有一個,大部份國產劇創作者依然要在三四個月的時間裏每天拍七八頁紙,而不可能像電影創作那樣一場戲一場戲的打磨。所以,王家衛確實打了個電視劇美學上的「樣」,而這個「樣」能否為行業提供可借鑒的創作經驗,尚打一個問號。
【繁花】劇照
目前看來,該劇回本是一點問題沒有,中插廣告多不說,植入廣告竟也被細節控王導拍得美輪美奐,進賢路小店裏的雅詩蘭黛面霜口紅,都拍得足夠大片。另外該劇在騰訊視訊站內熱度值已超過26000,如果【繁花】能大爆,行業是否會願意給電視劇創作者更充分的打磨作品的時間?更自由的創作可能性?就像整個行業對王家衛那樣慈祥包容?我看不一定。但電視劇從業者們確實可以好好學學王家衛,不光要打磨作品對得起觀眾,還要對得起投資人和廣告商,花錢要花得負責,賺錢要賺得良心。
【繁花】劇照
也有比較喜愛【繁花】原著的觀眾提出:「如果放下原著【繁花】,那麽電視劇【繁花】還是很不錯的。」這個評價比較中肯,因為劇版【繁花】確實改編度極大,書裏對於場景描寫不多,90年代的聲色犬馬,燈火斑斕主要透過流水席上的對話呈現,滬語對話中見秋波暗送,鋒芒回味,如果說原著是一碗弄堂市井裏的泡飯,劇版確實是黃河路上的鮑魚龍蝦,市井生活味淡了,年代傳奇味重了。但這也許不是壞事。
可以說,劇版【繁花】不再是上海的生活況味,而是一部奮鬥史、奇觀史。這樣的改編,在筆者看來是成功的,因為小說【繁花】的美,是語言文字之美,故事讓位給語言本身,意趣斐然,但專供閱讀,難以影像化,劇版能將故事和人物重新提到敘事的核心位置,很不容易。
對於普通觀眾,尤其是上海之外的全國觀眾來說,奇觀和一個人的奮鬥史當然是更具可看度的,「浪奔浪流,萬裏濤濤江水永不休」。
【繁花】劇照
最後再說說家衛粉絲。王家衛自出道起,就靠個人風格,積累了大量文藝片愛好者粉絲,家衛粉們雖然沒有現在明星粉的戰鬥力,但大多有他們對家衛的固定期待,比如美學風格,比如人物調性,比如大量旁白的「味兒」。【繁花】,很王家衛,粉絲們可以放心。
但電影和電視劇依然有其媒介形式上本質的不同。王家衛的作品中獨特的美學風格,是服務於影院的大銀幕的,【繁花】若是在影院看,視覺體驗比電視機、電腦、手機的小螢幕上看,加成兩倍不止。
而電視劇的敘事又不同於電影,電視劇敘事要求主線清晰,敘事盡量不要來回切換。倒不是說服務於觀眾看劇時的「下飯心態」和倍速習慣,畢竟,好的劇也應該認認真真地看;而是復雜跳躍的敘事方式,考驗的是觀眾的專註力和理解力,一個90分鐘的電影,可以在敘事上自由出花兒來,觀眾出影院慢慢回味解讀,妙趣橫生,甚至如今一些周更的精品短劇,也可以玩這種敘事上的精致復雜。
但長劇集三四十集,每天更新,一周看兩小時王家衛是享受,每天兩小時,「30個鐘頭的電影,吃不消」,一位85後上海人、王家衛老粉嘆道。當然,筆者覺得變的是這位老粉,不是家衛,家衛還是那個家衛,只是時代幾番淘洗,老文藝們現在還有多少細品文藝的時間精力心情,難說。
【繁花】的1990年代很美,風度翩翩,昂揚瀟灑,情義千金,風雲際會。能在小熒幕上欣賞到大銀幕的美感,希望你能細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