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訪華潮的到來,我們很快將開啟新一輪的經濟預期。
為了確保策略的安全度,地方上第二季度的工作量大都集中在納統數據和債務名單上。
「要求上報真實數據,以制定完善的經濟策略。」
所以,第二季度的地方工作是非常糾結的。一些同誌問我,到底報不報?怎麽報。
差異大了,可能會因為之前的數據差異被問責。但是選擇不報,問題也很嚴重,因為地方的現金流處於極限壓力。
2022年,全國的賣地收入是6.69萬億,占國權財政收入的33%。2023年,前五個月的賣地收入是1.49萬億。這五個月的賣地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5%。
和去年相比,賣地收入腰斬了。 當然,賣地收入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但下滑較大是肯定的,這也給地方本就不充裕的財政增加了壓力。
特別是對賣地收入依賴大的二三線城市,問題則更加嚴重。
由於財政收入的下滑,導致地方市場的無形之手調控能力減弱。面對今年恢復乏力的市場,個別地方也是有心無力。
對財政壓力大的區域來說,暫定資金占用大的基建計畫,就是最好的節流方案。這樣的選擇又進一步造成房地產市場的靜默。
基建不動,地產平平。
對此,地方也在努力解決。受制於償債能力,有關今年的地方債,基本只能依靠債務置換來解決,也就是借新還舊。一些壓力比較大的城市,可能還會選擇擴大債務來解決資金壓力。
本身市場利率處於下行周期,地方也會充分發揮自己先借後還的優勢,解決償付壓力。債務置換不僅可以降低地方債務的成本,也能保證在同期的利率下,獲得更大的資金分母。
壓力更大的三四線城市,操作就比較騷了。比如把公有的食堂經營權打包、大量的市政停車位經營權打包等等,都是對受制於償付壓力的措施。
和歷史上的賣帽子,異曲同工。獲得經營權的第三方在支付了大量的成本後,就必須要在短期內完成回收,勢必增加了經營權相關使用者的消費成本。
在過去,上面對地方債的態度一直誰家的孩子誰抱。
話是這樣的,但地方終究都是自家的孩子。誰家都難過的情況下,自然是誰哭的大聲,誰能獲得愛的抱抱。
另一方面,市場的利率不斷下行,消費市場仍然波瀾不驚,也代表著貨幣政策的市場調節能力越來越差。未來必須是財政手段,進行市場的強化和內需拉動。
老爺的錢,交給管家分配。
未來,某些領域和賽道,錢也會變得容易起來。隨著這一波地方債的梳理結束,大基建的邏輯,還是會來一遍,然後再傳導到房地產。
以過去的經驗來看,政策的傳導一般需要半年周期。結合訪華潮和第二季度數據收集的節點來看,年底大機率會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就業也會得到緩解。
再經過半年,會傳導到房地產。
當然,房地產的馬太效應和兩級分化不會消失,但頭部的城市和板塊確實將迎來機會。
再等等,市場,很快就會好起來。
更快閱讀,關註公眾號:太子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