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獲得者周文 視訊采訪:澎湃新聞記者 谷曉丹 實習生 吳喆旻(02:37)
【編者按】
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已出爐。該活動無需作者自行申報,依托各學科權威專家學者、學術期刊主編、資深學術編輯等開展多輪評審。在「反五唯」背景下,這個活動也是對學術評估機制的大膽創新。
推薦入選論文的共同特點是密切關註社會現實和學界動態,善於發現和提煉問題,彰顯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學理性、科學性品質,並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開拓性。
澎湃新聞記者與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獲獎者展開對談,看上海社科學者如何在現實關切中,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2023年12月釋出的【數位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實施方案】提出,要推動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做強做優做大中國數位經濟,透過數位化手段促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全體人民共享數位時代發展紅利,助力在高品質開發中實作共同富裕。
數位財富是數位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新形態。在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數位財富的創造、分配與共同富裕】(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10期,作者:周文、韓文龍)中,以馬克思的財富論為理論基礎,著重梳理了數位財富的內涵及特征,探討了數位財富創造和分配問題。
論文作者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周文認為,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國要穩步推進數位財富的創造與積累,重視規範數位財富分配,以此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當前,數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平台異化、演算法權力、數據壟斷、數位鴻溝等問題已經引發廣泛關註,傳統經濟治理模式和手段已經難以適應數位經濟發展需求。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周文認為,數據要素是財富創造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力量,為此,需探索建立與數據要素價值和貢獻相適應的初次分配機制,盡快健全數據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如何看待數位財富的創造與分配
澎湃新聞:隨著數位經濟的發展,數位財富與傳統社會財富相比有何特征?
周文: 數位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僅靠數位經濟的一馬當先無法帶來整個經濟的萬馬奔騰。數位經濟會產生「乘數」效應,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和就業的靈活性,放大資本的杠桿效應。由於數位經濟的高虛擬性、高滲透性、高價值增值性、高附加性和高網路外部性等特征,數位財富與傳統社會財富有所不同。
一是數位財富的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加廣泛。從結構上看,數位財富大體包括數位產品、數位技術和知識、數據資產、數據資源、數位平台和數位基礎設施等。從業態上看,如電子商務、數位娛樂、數位金融、數位管理、數位貿易等領域的數位產品都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
二是數位財富以實物形態和虛擬形態並存。隨著數據要素成為關鍵性生產要素,數位財富的虛擬化趨勢會愈加明顯。
三是數位財富具有數位生產力內容和生產關系內容。數位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邁入數位經濟時代,也使得人類的財富創造和使用逐漸數位化和智慧化。與此同時,生產關系的變革影響著數位經濟時代人們的所有制關系、交換關系和分配關系等。
四是數位財富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數位經濟推動數位財富的創造,為實作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財富基礎。數位經濟的蓬勃發展正在改變全球要素的配置方式,重塑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進而影響國際力量對比和世界格局變化。
澎湃新聞:數位經濟時代下,數位財富的創造、分配的重要性在哪?
周文: 數位經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力,數位財富是數位經濟時代社會財富的新形態。數位經濟具有強大的技術、資本、數據聚集效應和資源配置功能,正在成為新發展階段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和分配場域。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高度重視數位財富的創造和分配問題。
不同時期和不同學派的財富觀是不同的。重商主義學派認為,金銀即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且對外貿易是獲取財富的重要渠道。重農學派認為,在農業生產環節中產生具有使用價值的「純產品」才是財富的來源。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根基,以使用價值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內容,以商品為社會財富的主體,深入分析了社會財富的內容、交換、形式、源泉,以及社會財富的生產與分配的關系等問題,由此形成了馬克思財富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創立於200多年前,主要形態是物質財富。隨著數位經濟的發展,如今數據要素成為財富創造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力量。我們要繼承、發展和完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重視數據要素在財富創造中的作用,尤其是其貢獻評價和價值分配機制。回歸到「勞動創造財富」,才能更好地規範健全分配制度,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要讓提供數據的個體享受紅利
澎湃新聞: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如何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
周文: 傳統經濟時代的物質財富創造中,數據沒有生命力,是機械而僵化的。如今進入數位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數位財富創造中的關鍵力量,挖掘、提煉、套用數據成為創造財富的重要手段。比如,我們每天刷手機,看各種各樣的資訊,數據演算法就會透過了解手機使用者的喜好推播產品,這就是大數據的綜合套用。
我認為,市場經濟、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結合,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又可以借助數位經濟克服市場經濟的弊端,社會化大生產加上有目的的生產,能更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推動經濟發展。
一方面,透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獲知消費者數量、消費水平、消費愛好等,從而匹配損失的需求、供給,有利於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結構不匹配問題,如高端產品生產不足、低端產品庫存過多等問題。另一方面,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的結合有利於消費需求的管理,推動需求端、供給端的損失匹配,從而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面對經濟發展模式由工業經濟逐步轉向數位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國尤為重視數據要素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數據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以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不僅為推進網路強國、數位中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還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為數位財富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治理提出了中國方案。我在【強國經濟學】中,對於如何在網路強國建設中發揮數位經濟的作用做了更多論述。
澎湃新聞:數位財富的創造、分配中,數據方面引發了哪些問題?
周文: 一方面,數位財富創造中,由於數據的重要作用,資本力量集聚效應較大。壟斷平台強行推薦不僅會招致消費者反感,也引發了一些治理風險,如何完善數位財富的治理和分配成為國家重視的問題。
如今,數位財富在社會財富中占比越來越大,但稅收征收體系卻不完善,存在征收主體模糊等問題。比如在直播帶貨中,按照個人收入所得稅要求對主播征稅是否合理?如果依然采取傳統的針對物質財富的征稅辦法,不僅不利於主播和直播帶貨,也不利於更多人發揮專長,甚至影響產業鏈的形成。因此,我認為應針對數位財富的內涵和特征,改進和完善稅法,這樣才有助於做大、分好「數位財富」這塊蛋糕,促進數位經濟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資本邏輯」在數位經濟中的趨向會越來越明顯。數位財富分配中,如果不進行數據確權,不保障每個人的數據權利,有可能導致數據的濫用。比如在直播帶貨中,商家基於大數據基礎賺錢,雖然利用數據創造了財富,卻沒有讓提供數據的個體享受到紅利。這些問題將越來越普遍。
數位財富分配中遇到的問題怎麽解決
澎湃新聞:數位財富分配中會出現「普惠效應」和「極化效應」,如何規範數位財富分配,完善數位經濟治理體系?
周文: 首先,數位經濟具有包容性增長和收入普惠效應的雙重性。隨著行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平台經濟的快速擴張、數位普惠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產者和居民個體可以享受數位經濟發展紅利,解決商品銷售、資本融通、靈活就業、收入共享等問題。
其次,數位財富分配也有極化效應。互聯網的放大效應、資本市場的催化效應、國際市場的擴張效應等,數位資本被快速集中形成大資本,獲得較高的報酬率,社會財富也被快速集中在少數寡頭手中。受極化效應影響,人、地區、國家之間的數位財富差距將越來越大。
當前,數位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平台異化、演算法權力、數據壟斷、數位鴻溝等問題已經引發廣泛關註,其潛在風險也不斷暴露,說明傳統經濟治理模式和手段難以適應數位經濟發展需求。不重視這些問題,將導致不公平現象越來越嚴重。為此,可從三方面思考改變這一現狀。
一是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範並重,將監管和治理貫穿數位經濟發展全過程,加快形成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數位經濟治理體系,規範數位經濟發展。
二是探索建立與數據要素價值和貢獻相適應的初次分配機制,盡快健全數據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肯定數據處理者的勞動價值創造,保護數據要素各參與方的投入產出收益,在凝聚數位經濟創新發展合力的同時,增強數位財富創造的積極性。
同時,由於數位經濟的征稅主體更為模糊和難以確定,為此要加快推進「數位稅」立法工作,完善相關稅收配套政策,充分發揮數位稅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積極作用,以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澎湃新聞:以數位財富創造和分配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應如何透過發展數位經濟擴增數位財富規模?
周文: 數位經濟開發中的「資本邏輯」會更為明顯,數位財富創造機制中的資本張力會更為突出,完全市場化的數位財富創造積累機制會提高資本收入份額,加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必然對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以及共同富裕等產生較大沖擊。
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制度優勢,既可以更好發揮數位經濟創造數位財富的獨特優勢,又可以使數位財富創造超越和約束 「資本邏輯」,讓數位資本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面向未來,做強、做優、做大數位經濟,有助於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一是加強數位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數位經濟發展瓶頸;二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築牢數位經濟發展的根基;三是打造世界級數位產業集群,推動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