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迎接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履職故事|全國人大代表權衡:一年走遍三省一市摸清長三角創新家底

2024-02-18新聞
全國人大代表權衡。 本報記者 袁婧攝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心中有一張長三角地圖。張江科學城的創新策源優勢、蘇州工業園區的高端制造特長、杭州活躍的民營經濟、合肥快速增長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長三角重要節點城市的特色亮點於他而言不僅是數據,更是一個個可以擺在案頭來回翻閱、咀嚼的鮮活案例。履職一年間,他的調研足跡遍布長三角三省一市,更踏訪至縣級市的十余家民營企業。交流互動間常有火花四濺,經營主體的真實感受也讓他深受啟迪:社會科學研究不止於埋首案頭,要從社會實踐中尋問題、找答案。每場調研,他都提前準備了一堆問題。但往往結合調研深入,又不斷「做減法」,探究哪些問題是值得花功夫吃透的「真問題」。作為在滬全國人大代表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專題調研的牽頭人之一,他感到肩負的使命職責之重。「要從海量調研資訊中找準體制障礙、機制瓶頸、關鍵難點,將理論思考與現實問題緊密銜接,推動問題能真正解決。」從一體化到一條心產業園區、高新企業總部、智慧制造工廠……近距離觀察剖析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細胞,權衡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活力。調研中邂逅的一家蘇州企業負責人向其介紹綠色低碳轉型實踐。數年前,太湖藍藻泛濫。為解決水環境汙染,這家企業與上海科研單位聯合研發清潔能源裝置。短短數年,企業搶抓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做大市場蛋糕,如今不只售賣裝置,更順利開發了配套服務和軟體,向生產型服務業全面轉型進發。跨區域聯合攻關、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搶抓新賽道,權衡從個體的鮮活實踐中讀出關鍵詞。帶著對這一問題的深思,他從上海市中心奔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期待從跨區域層面梳理總結市場一體化、產業一體化甚至管理、標準一體化方面的創新經驗。「創新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機制」——這是他從示範區調研中擷取到的關鍵資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率先試水,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資金配置和使用機制,在不改變行政區劃的條件下如何激勵各方發揮所長聯合攻關,對創新收益和發展潛力形成預期。「培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根本上解決‘搶跑道’現象。」權衡從試點中看到了更廣泛的意義和價值。在跑遍長三角19個企事業單位、聽取各方意見後,課題調研組發現,部份新興產業的發展,存在計畫同質化、產業結構雷同等現象,甚至「一窩蜂」分散投入、重復建設。「創新試點值得肯定,有利於加強創新組織機制協調,但還需綜合考慮各地政策情況、考核機制、評價機制等,這對於區域合作創新、協同創新的內在動力至關重要。」對於寫入調研報告的每條建議,他和調研組成員們反復斟酌、審慎推敲,確保建言更具針對性、實操性。 從「國之重器」到萬億級市場調研中,與諸多「國之重器」的近距離體察,令他更深一層感悟到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身處國產大飛機C919的生產車間,耳畔是大飛機從立項到起飛的艱苦征程。動容故事的背後,更令權衡惦念的是一架大飛機牽引帶動的上下遊產業和萬億元級市場。「上千個環節,許多中小企業都能介入其中,找到細分賽道,這就是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的融合發展。」持續近一年深度調研,凝練成近萬字的專題調研報告。其中相當篇幅聚焦於找準長三角優勢產業集群以及產業鏈創新鏈搶先布局。調研報告列出產業「家底」:長三角人工智慧產業在全國占比約三分之一、積體電路產業占全國總營收60%以上等。進一步縷析,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是長三角的顯著優勢。就此,權衡認為,要充分發揮「壓箱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將優勢產業轉化為「撒手鐧」,還需進一步探索跨行政區域的資源最佳化配置。「從國家層面加強重大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頂層設計,強化和深化‘部市(省)合作’機制,從國家戰略意義上推動協同融通。」他進一步解釋,做實「從0到1」的策源品質,提升「從1到10」的轉化效率,放大「從10到100」的溢位效應。紮實調研、深入思考,最終還要深化轉化為公共政策修訂完善的依據,助力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在權衡看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和發展仍缺一部「基本法」。他建議研究制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科技協同創新條例】,從法律層面引領和規制好跨區域科技創新協同融通;同時,也要加強地方協同立法研究,在區域一體化中促進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型儀器設施裝置、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等關鍵領域率先推動地方法規政策互通銜接。
作者:王嘉旖
文:王嘉旖編輯:範菁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