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擦亮民生底色 共享發展成果

2024-10-04新聞
作者:徐峰(河南農業大學)
發展是當代中國的核心主題,發展的根本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民心,也是最大的政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開發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同時強調必須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論斷的核心在於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在開發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補齊民生短板,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築牢民生之基。均等化和標準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持民生穩定的重要基石。目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作為迫切的民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多個維度上持續發力,不斷提升服務效能,確保民生保障網更加牢靠。首先是合理分配、均衡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環境、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加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力度,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健全文藝創作扶持政策,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其次,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扭轉長期以來政府財政撥款為主的公共服務模式,推進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參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形成社會、市場結合的多元供給方式,有效縮小區域、城鄉、群體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最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擴大「五大基本保險」覆蓋面,確保各類人群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加強對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群體的覆蓋力度,努力實作社會保險制度的公平永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對低收入群體、殘疾人、老年人、孤兒等特殊群體的關愛和扶持力度,守住特殊群體特殊關愛底線,兜牢民生社會救助保障網。
構建科學的分配制度和公平的發展環境,啟用民生之源。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不僅指明全面深化改革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而且表明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將貫穿改革的始終,凸顯改革的重要任務和價值取向。一方面,構建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體系,實作分配公平。收入分配作為民生之源,關系民生利益,是改善民生的核心要素。為此,要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主攻方向,協同發揮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作用,充分利用三次分配,完善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控機制,構建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破除城鄉發展的二元壁壘,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分配格局,遏制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鋪就共同富裕的「民生底色」。另一方面,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使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發展的空間和人生出彩的機會,公平參與各種競爭,同時承擔起社會責任,發揮個人最大潛能,啟用民生之源,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促進多樣性和包容性,享受民生共享的紅利。
實作高品質就業,夯實民生之本。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的勞動力數量大,就業結構矛盾的緩解和就業品質的提高一直面臨巨大壓力。應以「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為原則,聚焦高品質充分就業重大主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品質,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不斷紓解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難題。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發展,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適應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趨勢,建立高品質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崗位資訊、職業介紹、技能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加強勞動力市場監測和預警,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市民化。舉辦創業報告會,開設「創業指導室」,開通創業微信公眾號,提供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孵化等服務,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提供創業機會。加大對下崗職工、殘疾人等困難群眾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透過針對性的就業幫扶計劃,保障就業成功率。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著力構建「互聯網+就業」平台,營造社會、政府、企業、媒體協同的就業氛圍,保障就業公平,實作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發展的機會,使其感受有厚度、有溫度的民生。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民生品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尤其透過「對癥下藥」,提升關涉民生的養老、旅遊、醫療、教育等領域供給的品質和效率,將為民生共享發展和品質提升提供經濟基礎。第一,最佳化投資結構和消費結構,推進產業重組,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互聯網的有效融合,實作資源最佳化配置與再生,進而增加有效供給,帶動經濟發展,實作需求與供給的平衡。第二,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增強金融供給能力。金融機構要加強投入與開發,探索多種金融合作模式,擴充套件證券、信托、期貨、保險等新型金融組織種類;最佳化融資途徑,開發多種類綜合產品,滿足農村市場需求,提高偏遠地區服務覆蓋範圍;創新擔保方式,做好防範金融風險工作。第三,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推進區域均衡發展。最佳化資源配置機制,透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鼓勵社會參與,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健全各種共享發展制度,以普惠性共享為根本,將共享發展貫徹到每一個民生領域。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