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早該被炸掉?令西安市民痛恨的三門峽大壩,是敗筆還是利民工程?

2024-01-30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選右上方的「關註」。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三門峽大壩究竟是利國利民的壯舉,還是一個危害一方的敗筆?

關於它的爭議自建成起就從沒有停歇,有人說它守護了黃河下遊百姓的安全。

有人卻說它是渭河流域洪災的罪惡之源。

很多人包括專家與幹部都主張停用三門峽大壩,甚至西安市民更是直呼:它早該直接炸掉!

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下三門峽大壩的爭議,它到底是功還是過,該去或是留。

壯舉還是敗筆?

2003年秋,陜西渭河下遊發生了一場5年一遇的小洪水。

沒想到,此次事件卻釀成50年不遇的大洪災。

中科院院士張光鬥、水利部前部長錢正英對此激烈發言:都是三門峽水電站的錯,理當廢棄!

一石激起千層浪,三門峽大壩的功過存廢之爭再起狼煙。、

爭論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陜西與河南兩個大省。

在2004年初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召開期間,陜西省多名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提議:廢棄三門峽水庫。

河南省32位元人大代表一聽不幹了,立馬聯合送出「合理利用三門峽水庫」的議案。

為什麽兩省會有如此針鋒相對的觀點?

這得先了解渭河水災與三門峽大壩的關系。

三門峽,是黃河水過了潼關,流到陜縣沖破太行山脈的阻攔,而形成的「人門」「神門」「鬼門」的三大峽谷。

中國第一座高壩大庫——三門峽水電站就修建在此。

可三門峽大壩的執行方式叫「蓄水攔沙」。

簡單來說,就是為下遊蓄水攔沙,起到調節洪水,澄清河水之用,順帶發電灌溉。

但攔截的大量泥沙,卻只能淤積在庫區裏,久了就擡高大壩水位,降低流速,加劇上遊淤積,從三門峽大壩一直到潼關渭河河口的河床都被擡高了。

這渭河本就是泥沙大戶,黃河含沙量的近 1/3都是渭河輸送的。

它的泥沙不能及時排到黃河,不斷淤積在河床,就這麽從渭南一直淤到了西安、鹹陽。

渭河與它的支流們便成了懸河,這就是為什麽渭河發生一次小水災,就會釀成大洪災的原因。

三門峽大壩建成的第二年,渭河的洪水就淹沒了兩岸25萬畝良田,圍困群眾5千余人。

當年就有人估量,如果三門峽水庫水位達到350公尺,那麽西安、鹹陽、整個關中平原都可能被洪水吞沒。

陜西省在1962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就強烈提出過抗議,甚至還直接寫信致毛主席。

不過顯然,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不然也不會到今天還在爭論了。

因為這件事牽扯的不只是陜西的利益,還有河南的利益。

三門峽大壩害的是陜西,卻確確實實給河南以及下遊地區帶來了很多益處。

自有了三門峽水壩,幾十年間黃河從未決口泛濫。

它擔負了黃河下遊防洪、防淩重任,保護了冀、豫、魯、皖、蘇5省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同時它還對這些地區發揮了發電、供水、灌溉等綜合社會、經濟效益。

關系切身利益,三門峽大壩最大受害者陜西和最大受益方河南自然是寸步不讓。

不過總體來說,廢除三門峽大壩的呼聲更高一些。

事實上,早在50年代,大壩設計方案出爐時就掀起過爭論,也有專家早就預見到今日之困局,可三門峽大壩還是建了。

這是怎麽回事呢?

「打了無準備的仗」

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上,70名專家學者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有十多人對360公尺高壩攔沙方案提出了強烈反對。

他們很早就預見到了三門峽大壩將帶來的大淤積,以及淹地過大移民過多等問題。

既然如此,為何還是修建了這項至少絕不能算成功的工程?

其實從解放前夕,國家就多次收到修三門峽大壩的建議,不過都沒給透過。

主要考量還是大壩要淹沒八百裏秦川,損失太大。

且花錢和移民量都嚴重超標,以及可能帶給新生政權負面政治影響。

但是蘇聯專家組的到來,輕而易舉改變了一切。

他們力薦修三門峽大壩,作為援建計畫之一,說要想擁有保證調節洪水的水庫,就免不了淹沒和遷移。

利益的權衡取舍,正是國家為難之處。

可經蘇聯專家這麽一說,很多人心中的天平就莫名傾斜了。

修建三門峽大壩馬上被提上議程,國家初步同意了蘇聯的方案。

但這也就意味著,有333萬畝被淹沒、產生90萬移民。

只能說一方面,蘇聯專家在當時影響力很大,另一方面,中國太迫不及待想解決千年黃河水災。

周總理在日後都承認,當初「急了點」「打了無準備的仗」。

其實蘇聯專家當時也指明了該計畫的隱患:淤沙問題。

如果沒有有效減沙措施,水庫都可能在二三十年後被淤平。

但中國多數水利專家盲目樂觀,認為上遊能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植樹造林,保持水土,黃河變清,就不會淤積泥沙了。

當然,清醒者不是沒有,如黃萬裏反復強調淤積問題,「今日下遊的洪水,他年必將在上遊出現」。

如溫善章,可憐關中平原的淹沒,中華文明所在地豈能單純地用經濟數據衡量?

雖然最終他們沒能阻止三門峽工程,但他們還是盡量降低損失,堅持降低水位和保留排沙的導流底孔,來減少淹沒遷移和泥沙淤積。

這些建議得到陜西省支持。

畢竟淹的良田和移的民主要都在陜西。

最後設計水位降低了,減少幾十萬人背井離鄉之苦。

可導流底孔被全部用混凝土堵死。

結果就是,三門峽水庫執行不到2年,潼關河床升高,上遊泥沙不斷淤積,威脅直逼西安。

到1964年,渭河淤積已經影響已經到距西安30多公裏的耿鎮附近。

陜西急了,周總理也按捺不住了,毛主席甚至表示:不行就炸掉大壩。

一場商議解決之法的會議又召開了。

有人說一炸了事,也有人說任其自然,下遊的利益是全域利益。

對後者,周總理批評:「為什麽只看到下遊河道發生沖刷的好現象,而不看中遊發生的壞現象呢?」

但巨額投資的大壩,也不可能說炸就炸。

該計畫也有一定效益,最後只能折中:亡羊補牢,給大壩改建排沙工程。

此後,相關部門先後改建了兩次,主要將大壩從攔沙蓄水改為蓄清排渾。

只不過,這也僅僅是減輕了水庫淤沙,上遊淤積仍在繼續。

並且,經過改建的三門峽大壩,能帶來的效益也大打折扣。

水位的調低導致發電效益已不到設計的四分之一,灌溉供水能力隨之減弱。

而大壩開孔排沙,自然也無法為下遊攔蓄泥沙。

不過,人們對兩次改建的評價還是比較認可。

畢竟若沒有改建,三門峽大壩就成了徹底的有害水利工程,那真可能就被炸了。

即使80年代,國家再次改建了三門峽大壩,也還是不能根除淤積,渭河下遊小水大災不斷。

就這樣,爭論時不時就要被重新點燃。

到了今天,關於三門峽大壩本身的爭論意義或許已沒那麽大。

這是水利技術之爭,更是地方利益之爭。

爭論之外的思考

事情都是辯證的,三門峽造成了渭河流域的洪害,卻為人口更多、面積更大的黃河下遊帶來了效益。

所以當時兩害相權,取其輕。

今天我們要徹底解決三門峽大壩問題,如何兼顧上、下遊各省利益才是關鍵。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原本有機會兼顧這一難題的。

在40年代,美國給中國送出了一個【治理黃河規劃初步報告】,裏面就否定在三門峽築壩,建議改移到三門峽以下百公裏的八裏胡同,差不多就是現在的小浪底大壩。

回過頭來看,這的確是最好的方案,又保障了下遊的利益,又不會加速上遊的淤積。

那麽,當初為什麽沒選擇建小浪底呢?

經歷過當年爭論的老專家說,當時有不少專家都認可美國的方案,但沒有人敢輕易說出口。

中國當時正遭受美國的封鎖禁運、核訛詐,國際環境太過復雜。

再加上,全國上下還沈浸在建國勝利的喜悅中,盲目樂觀,尤其是1957年之後這種情緒空前高漲。

西北水利部部長李賦都在那年的討論會上說:「解放初期我還不同意修三門峽水庫,等到農業合作化以後,有信心可以完成上遊水土保持工作減少泥沙……」

當然,也不能因此否認三門峽的歷史作用。

在小浪底建成之前,三門峽大壩的存在,沒有讓黃河發生過一次決口。

而今天,我們已經有了小浪底,不停不拆三門峽,除了它還有一定效益外,也會考慮到國際和歷史因素。

這是值得反思的,只有對歷史認識足夠深,我們前進的才能足夠遠。

參考資料

張純成.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的風險及其社會責任[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01):95-103.DOI:10.15991/j.cnki.411028.2011.01.009.

水博.為什麽不能實事求是評價那段歷史?[J].財經界,2007,(07):96-97.

李文凱.三門峽工程半個世紀成敗得失——一項大型公共工程的決策邏輯[C]//中國水利學會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委員會.黃河三門峽工程泥沙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