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

2024-07-29新聞
潮新聞客戶端 肖立輝
2022年7月22日,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外交學院、貴州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來到安吉縣昌碩街道雙一村,觀摩並參加了村裏的民主法治活動。(資料照片)潮新聞記者 呂之遙 攝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實作民主的偉大創造,是黨不斷推進中國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經驗總結。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是團結帶領人民探索、形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奮鬥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重要部署,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和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領域的主要改革任務。總的要求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中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行程中,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的支撐作用。
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領域的集中體現。政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為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提供堅實的政治條件。中國式現代化民主觀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理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政治支撐和價值指引,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層面、政治領域「落地生根」的本質性要求,為打通和實作其他領域現代化相互融通提供民主法治支持。政治民主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政治領域的核心構件,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基礎和政治保障。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這些獨特民主觀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現代化要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在活而不亂、活而有序的動態平衡中行穩致遠。在現代化的歷史行程中,處理好活力和秩序這對關系是一道世界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作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一方面,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助於在民主開發中實作政治的穩定和秩序的構建。中國共產黨憑借其獨特的思想引領力、組織凝聚力、道德感召力和行為示範力,凝聚了政治權威,實作了有效的社會動員和有序的民主參與,為現代化行程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環境。另一方面,中國式民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實作了人民全程參與的民主。透過全程參與的人民民主,不斷完善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實作了有效的社會動員和有序的民主參與,確保人民群眾的理性表達,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活力,有效發揮人民的主體性。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價值與制度優勢在於,透過將民主和權威、秩序與活力有機統一起來,實作二者的動態平衡,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既充滿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努力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在民主活力中體現了對效率的追求,從而破解了當代美西方民主與現代化過程中這些關系的失調和失序。
中國式現代化既促進物的全面豐富,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現代化過程中實作「物」和「人」的有機銜接和高度統一,需要各領域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和依托,而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在政治建設領域滿足人的現代化和主體性的根本需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現代化的根基。人民是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現代化成果的共享者,現代化過程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性,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人的現代化維度上,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培育在公共領域具有契約精神和權利意識的「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透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對人民的需求進行利益綜合、利益整合,透過民主的程式,上升為國家的公共利益,根據利益需求導向轉變為國家的政策,以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從人民主體性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屬於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民主,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尊重和發揮人民主體地位的生動實踐,是人類歷史上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推進現代化行程的政治新創造,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透過各種民主形式和渠道,參與決策、監督和管理國家事務,實作民主權利的行使。在制度的現代化維度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國家制度建設可以真正實作人民主體地位,體現人民意誌、代表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
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於關鍵環節。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發展與國家治理的辯證關系角度來看,一方面,作為國家制度體系的關鍵環節,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這是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決定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包括政治、法律、意識形態在內的上層建築也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需要透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反作用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於起到決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發揮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反作用。
鑄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築牢根本制度,在政治領域首先要築牢黨的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根本的領導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領域的根本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除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外,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三個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人民政協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統一戰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重要制度。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們已經鞏固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根本制度日益鞏固,基本制度不斷完善,重要制度創新取得豐碩成果。透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更加健全。
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實作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載體的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堅持好、完善好、執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在人大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等方面要進行有效管用的改革創新,特別是在決定權方面健全人大議事規則和論證、評估、評議、聽證制度,使決策和決定更加體現民意,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監督權方面,健全人大對政府、監察委員會、法院、檢察院的監督制度,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和政府債務管理監督。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各級黨委、政府應該為人大代表發揮作用提供平台、整合資源、創造條件。
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特別是協商民主中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增進共識、增強合力方面成效很大。人民政協要積極參與協商平台、協商渠道建設,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一是要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二是要健全協商渠道的制度化平台;三是要加強各種協商渠道的「協同配合」。這離不開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浙江杭州等地建立了新時代協商民主實踐中心,發揮著重要展示視窗、整合協商平台、履職為民載體、團結聯誼空間、實踐體驗基地等功能,是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好形式、好平台。
健全基層民主制度,註重理性有序的政治參與。所謂有序,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有程式地參與,民主的流程一定要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沒有程式作為參與的依托,參與必然是無序的、混亂的;二是有秩序地參與,也就是說民主參與不能傷及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三是有排序地參與,任何一次參與行為,都可能會有多個目標,有主要目標、有次要目標,這就要求參與者對參與的目標進行優先級排序。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作人民當家作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式,也有完整的參與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也要使國家政權層面和基層社會層面的民主實踐有機銜接、良性互動。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支持和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在基層群眾自治過程中,拓寬基層各類群體、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在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中,完善企業職工參與管理的有效形式。
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努力構建和諧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海內外同胞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這五大關系是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中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域的一些重大關系,也是統一戰線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確處理的重大關系。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五大關系,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新時代統一戰線的強大法寶作用,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資源豐富的優勢。無論是哪一個階級、階層和群體,無論是哪一個黨派團體和個人,我們都要團結,最大限度地把各種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從而有利於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利於實作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