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為何國產廠商只有小米願意做小尺寸手機?

2023-11-01新聞

小尺寸旗艦機反映了手機品牌的技術實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小米恰好有這方面的能力。

小米13和小米14的拆機視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但看過的一定知道,這兩個手機用的不是雙層主機板,而是單層主機板。

通常來說,越小的手機越是需要堆疊,畢竟空間不足,但對應的散熱壓力也會增大,如果國產手機像iPhone那樣做,估計沒法用,續航散熱都頂不住。當然iPhone現在也頂不住,不然iPhone Mini也不會就這麽停了。

小米14肯定得堆料,他們就選擇了一種不太常規的做法。首先是螢幕尺寸稍微加大了一些,螢幕寬度比三星S24和iPhone15多了1mm,比例也換成了更適合中國人使用的20:9。整個手機顯得更修長,得益於出色的窄邊框技術,手機的寬度依舊控制在71mm左右,單手操作的上限。

小尺寸旗艦的核心必然是握持感,小米13和14的寬度與厚度都控制的相當不錯,使用者上手之後就能感覺出來。而這些,其實就是堆疊能力的體現。

毫無疑問,小米14擁有同型別產品裏最大的電池,它的容量比S24高了15.3%,比iPhone15高了37.6%,續航上沒有打一丁點折扣。充電功率就更不用多說,無論是協定相容性還是絕對的速度,它都吊打兩款競品。

拍照上的優勢更大,它的主攝無論是CMOS尺寸還是光圈都是最大的,長焦效果也是最好的,僅僅是超廣角鏡頭略有不足。效能我們可以不談,但散熱必須要提,它在這麽小的空間內整合了常規6.7英寸機型才能做到的大面積均熱板,這一點是任何友商目前都沒有做到的。

整合這麽多的代價,僅僅是厚度增加了0.4mm,屬於是無傷大雅了。能在這個尺寸堆出比6.7英寸常規尺寸機一樣甚至更多的料,才是小米願意做旗艦機的核心驅動力!

說完了整合,接下來就是供應鏈管理能力了。

小米長期以來對核心元器件的供應商基本上就是定兩家,並且是長期深度合作,第一個吃螃蟹的情況也頻繁出現。

螢幕,基本上要麽用三星要麽用華星,華星的小尺寸OLED發展史基本上就是小米數位系列和K系列的發展史。主攝CMOS也是一樣,從小米10開始就是客製,索尼、三星和OV客製了一個遍,每次出手都是旗艦款。讓供應商跟著自己的節奏走,人家自然願意跟著你來玩。

另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處理器,小米歷代旗艦機,從來都沒有說正代旗艦同時用兩家處理器的,保證了量的穩定,才有談價的空間。

小尺寸旗艦機的規模從來都不小,去年光小尺寸iPhone的銷量就超過1.2億台了,能頂上全球手機銷量的十分之一,這能叫小?沒能力做就是沒能力做,無需說其他廢話!

這幾個都是小尺寸機型吧,加起來接近300萬條的評論,你們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