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為什麽華為曾說不造車,但是卻為問界嘔心瀝血?

2023-11-01新聞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什麽華為一邊強調自己不造車,一邊又在造車的邊緣瘋狂試探?其實這是兩個問題:

1、華為為什麽不造車?

華為作為通訊裝置供應商,核心業務一直都是通訊技術、裝置制造,並在通訊技術領域積累大量的技術和經驗。只是因為智慧汽車、車聯網的高速發展與通訊技術產生了交集,但汽車制造業作為高投入、高競爭、低報酬的產業,幾百億扔進去,也不見得能聽聲響。許家印、賈躍亭、姚振華就是鮮血淋漓的例子。

而華為在面臨制裁,收入和凈利潤都連年下降的情況下,拿出重金去造車,顯而不現實。畢竟別看新能源汽車市場火爆,百車爭艷,真正實作盈利的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兩家。蔚小理2022年虧損分別高達144.37億元、91.4億元、20.32億元。華為既然要過冬,就必須確保財務穩健,現金流充裕。所以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核心業務上,保持華為在通訊領域的絕對優勢,是更為穩妥的策略。

華為近五年全年營收和利潤表現:
2022年銷售收入6423 億人民幣,凈利潤 356 億人民;
2021年銷售收入636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1137億元人民幣;
2020年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凈利潤646億元人民幣;
2019年銷售收入858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627億元人民幣;
2018年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凈利潤593億元人民幣;

2、華為為什麽又想造車?

花了老板的錢,拿不出業績,怎麽給老板一個交代?大嘴很難受。余承東曾公開表示,華為每年在汽車相關領域的投入約100億人民幣,研發人員約7000人,加上華為其他平台的人員投入,僅研發人員就超過10000+。車 BU 事業部從成立以來累計投入 30 億美元。而在智駕領域的投入最大,芯片、演算法、雲需要一整套的體系支撐,研發費用都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的。錢燒了這麽多,如果不能實作商業變現,就形成不了商業閉環,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事業部前途暗淡。

那單純新勢力車企中,蔚小理、特斯拉都標榜自己是科技公司,智慧駕駛都選擇自研,不管水平強弱,也不願被供應商卡脖子。傳統OEM,擁有很強的整車能力、基礎能力,包括工廠、供應鏈制造等硬體能力。華為擅長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軟體、演算法、雲、芯片等軟體能力,如果能合作共贏當然最好。但傳統OEM擔心失去靈魂,淪為華為的代工廠。即使是嘗試合作,最終還是選擇自研,比如上汽、廣汽。那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到底賣給誰呢?大嘴很糾結。

目前車 BU 有三種盈利模式:

1、零部件Tier1供應商:售賣標準化的汽車零部件產品,如雷射雷達、電機電控、域控制器、智慧座艙、軟體系統、智慧駕駛平台等產品,比如廣汽埃安、吉利、比亞迪等

2、HI 模式:提供全棧智慧汽車解決方案的 Huawei Inside 模式,包括MDC計算平台、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車雲等解決方案,合作物件包括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等;

3、智選模式:華為會深度參與產品定義、造型設計,並為車輛銷售提供網路渠道。合作車企負責整車平台開發和生產制造。這是目前華為布局智慧駕駛的主要營收來源,合作物件包括問界、奇瑞、江淮等。

華為汽車業務:聚焦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的增量部件,主要產品涵蓋電動化(數位能源業務)和智慧網聯化(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業務)
在電動化領域,產品包括電驅動系統、車載充電系統、端雲電池管理系統等;
在智慧網聯化領域,產品包括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電動、智慧車雲、公釐波雷達、網路攝影機、閘道器、雷射雷達、算力平台、AR HUD、T-Box等產品與解決方案。

華為雖然不造車但可以幫助車企一起造好車,形成自己的生態品牌。華為更擅長軟體能力,智慧座艙、智慧駕駛、智慧電動、智慧車雲才是華為手中的王牌。特別是智慧駕駛,屬於行業內第一梯隊。而且華為十幾年To C轉型積累的使用者體驗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品牌行銷、渠道零售等能力,也可以幫助車企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產品。M7的大賣就是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