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高奇琦:進入深度化數位世界,國家治理能力要跟上

2024-02-15新聞

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獲獎者高奇琦。 視訊采訪:澎湃新聞記者 谷曉丹 實習生 吳喆旻(02:14)

【編者按】

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已出爐。該活動無需作者自行申報,依托各學科權威專家學者、學術期刊主編、資深學術編輯等開展多輪評審。在「反五唯」背景下,這個活動也是對學術評估機制的大膽創新。

推薦入選論文的共同特點是密切關註社會現實和學界動態,善於發現和提煉問題,彰顯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學理性、科學性品質,並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開拓性。

澎湃新聞記者與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獲獎者展開對談,看上海社科學者如何在現實關切中,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從2010年雲端運算開始發展,到2013年行動網際網路興起,再到近年來人工智慧、區塊鏈、元宇宙、大模型等走入大眾視野,這些「熱點」反映的是數位化行程。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長期關註數位領域的前沿技術變革,他認為數位革命對國家治理能力帶來多方面挑戰,加強國家數位能力建設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

在上海社聯2023年度論文【國家數位能力:數位革命中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中,高奇琦從數位秩序能力、數位賦權能力、數位創新能力三方面出發,分析數位革命對國家治理能力帶來的深刻影響。

「元宇宙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刻還是超越?實際上我們的追求不斷在中間搖擺,如果數位世界完全復刻現實世界,其魅力就會減弱。」高奇琦由此指出,國家在治理時最好「軟」一點,透過助推的方式,讓人們逐步在虛擬空間中形成自己的良好習慣。自治是關鍵,因為成本更低,也是長久之道。

數位化社會如何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數位革命對國家治理能力帶來了怎樣的挑戰?

高奇琦: 我們自互聯網時代起開始進入虛擬世界,並走向日益深度化的數位世界。隨著數位革命的到來,國家樣態會如何變化?國家治理能力如何構成?這些能力會增強還是削弱?受到哪些方面的挑戰,又該如何應對?數位化轉型剛剛開始,回答也才剛剛開始。

我嘗試用政治學基礎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國家治理能力主要由國家秩序能力、國家賦權能力、國家創新能力構成。國家在保證秩序安定的基礎上,要保障公眾享受的公共物品得到有效供給,並在技術開發中透過創新提高生產力水平,這樣才能讓人民擁有較為幸福的生活。

但數位革命對國家治理能力帶來巨大挑戰。數位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又是把「雙刃劍」,運用得當將加強國家治理能力,反之則會被惡意利用。比如,政府可以使用大模型技術增強治理能力,但如果被惡意使用者拿來合成新病毒,就會成為一個治理問題。

澎湃新聞:您的研究成果對於中國的國家數位能力建設有何現實意義?如何借鑒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

高奇琦: 很多人直覺以為,數位化背景下的國家治理能力會增強,但實際未必如此。首先,技術的最先使用者不是國家而是企業,而政府對技術變化的應對多半緩慢。如果政府反應太快,就可能將創新扼殺在搖籃中。如何保證公平無誤, 成為一大治理難題。其次,企業、社會組織運用技術比政府更快。比如,大模型技術會最先套用在企業,然後才是政府部門。最後,國家較難擁有和企業一樣強的數位能力。因為技術人才的用人成本較高,而政府部門除了引進人才,更需要建立創新體系,這些都是挑戰。

為了應對國家數位能力建設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政府有時會透過委托治理機制做出調整,但這種做法比較被動。如果政府部門對技術的理解受限,就難以對其治理。我希望這篇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供相關部門決策參考。

美國和歐盟在數位化行程中的做法可供借鑒。美國是「讓子彈飛一會」,在數位治理中采取「弱監管」甚至不監管,鼓勵企業創新。企業可以自行制定規則,政府更多的是確認規則。歐盟則是在制定法案時快、準、狠,精準打擊美國對其領域的影響。但由於政府規制較多,不利於企業發展,導致生產力較弱。中國可以借鑒美國、歐盟兩方面的數位治理經驗,在探索試點做法中廣泛征求意見,透過政府監管使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達到互相協調。

澎湃新聞:傳統社會向數位社會轉型中,出現了數位世界中的「數位虛無主義」「惡元素」,國家應如何加強數位秩序能力應對此類挑戰?

高奇琦: 數位世界會形成新秩序。比如,當我們進入元宇宙空間時,那裏會重新設定角色、情節、環境,也會設定價值觀,構成一個新世界。某種程度上,這個世界相對獨立於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因為它可以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這也是數位空間最初吸引人進入的原因,它是對物理世界規則的「懸置」,玩家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興奮點、精神世界的寄托,帶來一種「數位虛無主義」的精神狀態。

從國家治理角度講,互聯網上沒有法外之地。物理世界的秩序能否完全覆蓋數位世界的新秩序?這個問題值得討論,比如元宇宙中發生的性騷擾,是否需要受法律約束等問題。這類「惡元素」產生的全新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究竟是在新空間中建立新秩序,還是將物理世界的秩序延伸到數位世界。

因此,如何建立數位世界中的秩序,是重新復制物理世界還是再做新調整,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未來有一天,如果大多數人都將被數位世界所裹挾,我們就要提前思考和準備,建立相關規則,因為那時更需要國家加強監管。

澎湃新聞:當前,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放大了個體聲音,同時數位弱勢群體利益受損,國家應如何加強數位賦權能力,實作更為公平的社會分配和權力賦予?

高奇琦: 如今,社交媒體平台放大個體聲音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負面的聲音。要想讓數位世界更加真實公平,是件極其困難的事。從數位技術上講,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邏輯是「放大」,造成流量的集中化,因此頭部流量尤其大,腰部、尾部流量則基本可以忽視,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為此,國家可以透過制定政策做出調整,限制頭部流量的聚集。否則,頭部流量的「吸附效應」可能會加劇資本力量流入,產生其他問題。

同時,流量經濟使得一些個體擁有更大話語權,造成對現實世界的扭曲,這一現象未來會更加復雜。人們往往希望在彼岸的數位世界,尋求現實世界無法實作的願景,以為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平等。然而,受演算法等技術影響,會出現資訊繭房、極化效應等問題。雖然國家層面可以從中進行一定的政策幹預,但也會產生新的荒謬,打亂正常節奏。如果不幹預,又有可能出現一些極化的表達,甚至可能影響國家安全,這裏涉及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問題。

我認為,現在所謂的「數位弱勢群體」不僅指老年人,技術發展太快了,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會不小心成為其中一員。如果通用人工智慧在未來2至3年後到來,世界面貌將大為改觀,一些崗位就有可能被取代,這些被取代的人就會成為新的數位弱勢群體。因此,國家治理在這一數位化行程中要有所作為。

如何加強國家數位能力建設

澎湃新聞:平台化問題對國家創新能力帶來挑戰,國家應如何加強數位創新能力,激發社會參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高奇琦: 國家可以透過建設公共性平台,招募學校、科研院所中受過正規訓練的「白衣騎士」,以及我們所謂的「民科」這類「灰衣騎士」,激發社會參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其實,我們今天的「專業化」是在工業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但隨著大模型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人才一定會走向「通才」。「民科」如果對專業領域有非常強烈的興趣,經過長時間學習,甚至比某些受過專業訓練的人研究得還要精深,那麽這類人才在數位化行程中,也可以被國家招募,參與到創新能力建設中,彌補國家數位人才缺口。

澎湃新聞: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都引發了強社會輿論,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部份非理性聲音,國家應如何加強數位能力建設來應對快速數位化變遷?

高奇琦: 不能就事論事。關鍵是,在未來的數位化行程中,培養數位空間中的理性聲音,從源頭上考慮和治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中也存在矛盾,比如,元宇宙是對現實世界的復刻還是超越?實際上我們的追求不斷在中間搖擺,如果數位世界完全復刻現實世界,其魅力就會減弱。因此,國家在治理時最好「軟」一點,透過助推的方式,讓人們逐步在虛擬空間中形成自己的良好習慣。自治是關鍵,因為成本更低,也是長久之道。

澎湃新聞:您在論文中提出,國家數位能力可從自主性、嵌入性兩方面展開構建,請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例,政府應在其中扮演什麽角色,如何加強政府的數位能力?

高奇琦: 「嵌入性」,類似委托代理,指的是治理完全交給平台。「自主性」,指的是自己定規則。這兩者要平衡。嵌入性的好處是成本低,但缺點在於平台有自己的商業邏輯,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是盈利目標和對股東負責,而國家要對整個社會負責,所以自主性和嵌入性之間存在緊張關系。

我們現在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經常采用「發包」的做法,透過企業招標落實數位化設施建設,等計畫完成後再交由政府的承運公司營運。這就要註意政府的自主性問題,數位化轉型是一個動態過程,如果政府不理解自己的需求,就可能出現由企業提出的方案很快過時的結果,後期難以根據變化靈活調整。因此,政府數位化計畫論證的初期階段,專家、民眾都要參與進來,不能等完成後再告知。

持續關註通用人工智慧的有效治理

澎湃新聞:您當前在學術研究中存在哪些困惑?計劃2024年重點研究哪些課題?

高奇琦: 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加快通用人工智慧的到來,這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如何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治理,國家方面並沒有準備好。這一問題非常棘手,我近期比較關心。大模型技術在開發中會產生三類問題。

一是「失業」,被替代的人將轉向什麽崗位?如果產生大範圍的失業,保障能力能否跟得上?這些都有待解決。

二是「失序」,Midjourney等人工智慧影像生成器產生的虛假圖文資訊將海量出現,時間久了人們會對很多事情失去信任,我們還沒想好應對之策。

三是「失控」,如果通用人工智慧發展到擁有了自我意識,被惡意使用者所利用該怎麽辦?

對於以上問題,我計劃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展開研究。這也是全球治理問題,需要世界形成共識性的規則。

事實上,大模型技術是一種先進生產力,沒有人可以阻止其發展。如果一個國家不及時趕上這一生產力浪潮,就會在國際市場中失去競爭力。因此,其產生的問題未來肯定會逐一顯現,這是一個大機率事件。近期,大模型技術的狂飆式發展已經遠遠超過預期,研究相關的治理問題時間緊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