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四川省人大代表孫庚:以高水平生態建設推進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丨封面會客廳

2024-01-27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譚羽清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2023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推進天府糧倉建設。
「四川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生態大省。耕地在全省用地型別中排名前三,農業生態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屏障建設至關重要。應該抓住天府糧倉建設有利時機,促進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融合發展,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1月26日,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領域副主任孫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享了自己今年提出的三個建議。
四川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領域副主任孫庚
01
保護傳統優良品種 適當保留一些低效農田
「傳統良種是經過世代篩選、保存傳承下來的寶貴遺傳資源,擁有良好口感和獨特風味,是選育新種的重要材料。傳統農業生態系是很多動植物重要的棲息場所,集中連片、均一化的耕作方式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因此,孫庚認為應該收集評價傳統優良作物品種,在建設天府糧倉的同時,建立「天府種庫」,保存保護傳統品種種質,挖掘利用傳統品種的優良基因和性狀;在不適宜建設高標準農田或者建設成本很高的區域,適當保留一些「原生態」農田,為生物的棲息提供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用保護生物多樣性來促進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
02
提升耕地綜合效益 積極探索生態型耕地補償機制
孫庚表示,耕地不僅具有作物生產功能,還發揮著重要的碳匯、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而且,農業土壤健康與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提升耕地生態功能和多重效益是實作「良田」改造的重要內容。
「應該將天府糧倉建設與長江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建設結合起來,利用先進的土壤功能提升技術改造出生態型良田,實作藏糧於地、儲碳於地、貯水於地等多重效益;建設美麗中國農業先行示範區,開發碳匯型、水源型、保護型等生態農業模式,制定生態型農業的補償標準和方法,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推動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孫庚建議。
03
建設「天府草原糧倉」試點設立新型「國有草場」
四川省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全省草原面積達3.13億畝,占全省面積的43%。既有阿壩、甘孜廣闊的高寒草地,也有大面積的南方草山草坡。目前,部份草地面臨退化問題。
對此,孫庚建議合理進行空間規劃,恢復、改造退化草地,建成高品質的人工草地和飼草基地,減輕天然草地放牧壓力,保護草地生態環境;以建設新型「國有草場」為抓手,探索草原區生態保護修復新模式,將草地修復與草牧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相對落後的川西地區高品質發展,用保護與發展相互依存的新模式助力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