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財公司扮靚產品收益率的做法引發關註。業內人士透露,一些理財公司在產品發行後不久,透過精選優質資產、免除相關費用等方式迅速推高收益率,以吸引投資者關註,但投資者買入並持有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光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平庸的業績水平。
不僅限於新發理財產品,其實展示收益率與實際兌付收益率之間存在「落差」的現象在理財市場中並不少見。此外,理財產品透過持倉一些估值不合理的資產,也能達到扮靚收益率的目的。
「吃小竈」催出「打榜產品」
「部份理財公司會采取較為激進的配置策略,即在理財產品發行後不久,挑選較多優質資產進行配置。鑒於該階段產品規模往往較小,這種做法使得它們的收益率能夠在短期內迅速擡升。具體而言,理財公司可能會先集中力量拉高理財產品成立後10天內的收益率,從而大幅提高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以及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這些新發理財產品隨後在銀行渠道端上線,銀行會突出展示新發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或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亮眼的業績有助於理財公司在渠道端拓展客群,因此這類理財產品常被稱為‘打榜產品’。」一家股份行理財公司固收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例如,某款固收類理財產品僅成立20余天,由於正好抓住了市場機會,產品凈值實作了約1%的漲幅,但在展示該產品收益率時,其近1個月的年化收益率超10%。類似地,某含權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高達68%。這些產品被置於手機銀行App頁面的顯要位置,難免不讓投資者心動。
然而,這種理財產品所展示的收益率與最終實際兌付給投資者的收益率相去甚遠。隨著新發理財產品規模不斷擴大,理財公司對優質資產的供給逐漸乏力,其原有的高收益率被持續湧入的新資金稀釋,新買入的投資者實際獲得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會「斷崖式」下跌。
除了在新發理財產品中集中配置優質資產外,部份代銷渠道對新發理財產品實行免手續費政策,一些理財公司則會降低新發產品的管理費,這些做法均會提升新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具體來說,投資者入手理財產品往往涉及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銷售服務費、固定管理費、浮動管理費等費用,其中認購費、申購費是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次性交納的手續費;銷售服務費、固定管理費等一般從每日凈值中扣除。
此外,理財公司還可以透過多只新發理財產品申購同一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方式拉高理財產品收益率。該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於贖回開放日或每個工作日「計提」特別信托利益,並將部份特別信托利益釋放給新發理財產品。
「因為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要求十分嚴格,理財產品都是單獨建賬,這限制了理財公司直接利用內部‘蓄水池’機制實作跨產品收益調節,需要透過券商資管、保險資管、信托計劃來實作收益平滑。從本質上看,這種做法類似剛兌,不能公允地對待投資者,同時隱藏了風險,因為它沒有真實地反映產品收益率,沒有真實地披露資訊。」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說。據悉,監管部門已叫停此類操作。某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監管部門要求對此類存量產品進行整改,並禁止新增采用此類做法的產品。
收益率展示有玄機
事實上,無論是新發理財產品還是成立時間較長的理財產品,均存在展示收益率與投資者實際持有體驗不一致的「收益落差感」。「理財公司在展示收益率時,傾向於挑選業績突出的時段進行宣傳,然而投資者實際購買後卻發現收益遠不及展示得那樣豐厚。」某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投資部負責人表示。
以某國有大行App所售的理財產品為例,其於顯著位置展示的產品收益率,基本是在符合監管部門要求下的最佳收益率。例如,某款混合類理財產品展示的收益率為10.86%,是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高於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3.96%;某款固收類理財產品展示的收益率為7.67%,是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高於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3.23%。由於這些產品展示的收益率較高,它們被置於產品列表的起始部份。如此多樣化的展示方式,難免讓初入市場的投資者眼花繚亂、難以參考。
「業績表現是理財產品獲客、穩客、活客的重要抓手,因此渠道端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通常傾向選擇最佳收益率展示業績,這有利於理財規模穩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
理財產品業績展示一直是業內比較關註的問題。早在2023年11月,中銀協就出台了【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對理財產品業績展示區間進行規範:理財產品運作1個月以上但不滿1年的,應至少包括從產品成立之日起計算的過往業績;理財產品運作1年以上但不滿6年的,應至少包含自產品成立當年開始所有完整會計年度的業績;理財產品運作6年以上的,應至少包含最近5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業績。
記者觀察到,在理財產品詳情頁上,上述要求大多得到滿足。然而理財產品眾多,吸引投資者點選進入詳情頁面的往往是重點展示的收益率,而這些收益率一般為最佳收益率。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應盡量比較同一時段內的收益率,並註意理財產品的可比性,即對比的理財產品在封閉期限、產品型別及風險等級等關鍵維度上要保持一致。此外,投資者還需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多個歷史收益率區間,避免僅憑單一收益率數據就做出投資決策。
「理財產品數量多、種類多,要實作全面規範,需細致劃分產品類別,考慮成立期限、封閉期限等諸多因素,並據此制定具體要求。這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若規範不夠精細化,理財公司就可能會在制度框架下按照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操作。」某國有大行理財公司人士說。
借助估值手段
據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投資部負責人透露,除了理財產品展示收益率與實際兌付收益率落差較大外,理財公司透過持有特定券種,如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資產支持證券(ABS),也可以扮靚收益率。「部份資產因流動性匱乏,難以準確評估其真實價值,導致市場價格無法充分反映其內在價值。例如,某資產實際價值僅為0.5元,但透過特定的估值手段,可能被高估至0.6元。這類資產的真實價值並未增長,只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被扮靚了。」
這裏提到的估值不合理的資產,主要是指采用收盤價估值法估值的部份私募債、ABS等流動性較差的資產。交易所債券交易包括競價交易與大宗交易平台交易。交易所非公開發行債券透過大宗交易平台進行交易,即交易雙方事先私下協商好報價,直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下單。競價交易是指買賣雙方在連續競價平台交易,該平台適用於一些流動性較好的利率債,流動性較差的私募債、ABS等在該平台的報價預設為100元。
有的交易所非公開發行債券收盤價會根據大宗交易平台成交價格變化而變化,有的交易所非公開發行債券收盤價取值穩定在100元。開源證券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2萬只交易所債券連續五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為100元,部份債券的中證估值凈價在2022年11月的債市調整過程中迅速下降,但其收盤價始終維持在100元不變。
據悉,理財公司常與信托公司合作,透過信托公司對部份持倉債券采用收盤價估值法,使得理財公司在持有債券期間只享受票息收益,無需面對債券價格變動,從而在一定期限內增厚理財產品收益,例如對一只僅值20元的違約債仍以100元估價。這種做法隱藏的風險可能在債券到期時集中顯現,給投資者帶來大額虧損。此外,由於收盤價估值法能夠保持資產價格長期穩定,理財公司進行資產配置時可能借此機會拉長久期,進行信用下沈。
「收盤價估值法一直備受爭議。」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權益投資部負責人表示。不過,此前已有信托公司收到監管部門指導,要求在與理財公司合作過程中,不得提供收盤價估值服務。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