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兩會時間|從田子坊到永康路,上海城市更新還有哪些新思路?

2024-01-24新聞

上海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蔡永潔 澎湃新聞記者 曹俊傑 圖

2024年1月24日,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專題會議「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增進民生福祉辦好民生實事」舉行。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蔡永潔發表了自己對於城市更新的見解。

「今天假如我們漫步在上海的城市中心區,可以看到很多被封存起來的成片舊區,其中包括許多有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蔡永潔說,近兩三年來,這些被動遷清空的房屋已經成為上海特別的「景觀」。但是由政府主導、國企參與的大型計畫,面臨著市場和資金的雙重壓力,因此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迫切需要探尋城市更新的新思路。

蔡永潔表示,回顧過去城市建設經驗,可以發現一個基本的規律:「自上而下」的大型建設計畫具有標誌性和速度優勢,但是常常精細度不足,更缺乏對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充分關註。與其相對應的是「自下而上」的小型更新計畫,以其多元特征和靈活的特點有更強烈的適應力。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早期的田子坊和當前的永康路,都是值得挖掘學習的經典案例,可惜前者未能實作永續發展,這可能與民間力量未充分發揮有著直接的關系。」蔡永潔解釋道,「自下而上」的更新,基本特點就是「化大為小、化整為零」,把大計畫切分成小計畫,在城市設計的總體控制下由更多不同的實體主體參與。計畫變小了,才能吸引眾多小的資本進入,才能做到精和細,從而產生多樣與豐富。這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以采取的城市更新策略。

因此,蔡永潔建議將「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作為政府主導模式的有機補充,上下結合,雙向發力。具體有如下三點:

第一,切分更新計畫。 選擇適宜的計畫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吸引小的民間資本進入城市更新,有利於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為城市增添活力。

第二,創新土地混合使用模式。 探索生活友好型的小微餐飲與居住的融合,鼓勵建築內功能混合的模式,推動產城一體的宜居型城市建設。

第三,要適當地修正與此相關的城市建設規範,保證功能混合建設的落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