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題:「改變中國」的美國執念當休矣
新華社記者葉書宏
最近,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華盛頓出席美國外交關系協會活動時坦言,「美國意識到,幾十年來為塑造或改變中國所作出的努力,無論是明裏還是暗裏,都沒有取得成功。」
這是美國官方公開承認過去幾十年對華實施「改造」戰略,並以失敗告終。讓美國這些人失望的是,中國始終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國家治理水平邁上新台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行程。
2024年1月1日,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正式開啟商業首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在事實面前,美國必須調整對華認知,放下「塑造或改變」中國的執念,找到與中國平等相處之道。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美走的是不同的路。這種不同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後還會繼續存在。中美相處很重要一條就是承認這種不同,尊重這種不同,而不是強求一律,試圖去改變甚至顛覆對方的制度。
在國際政治中,美國始終有種幻覺: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山巔之城」,有權統治世界,也有教導其他國家遵從其制定的所謂「規則秩序」的義務。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提出:「透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不僅會同意進口更多產品,更同意進口我們最珍視的價值……」美國一些戰略家堅定地認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後,下一個就輪到中國。然而人們看到的卻是:中國在隨後20年的時間裏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實際上,美國與其追問「為什麽改變中國失敗?」不如多想想「為什麽會認為自己能夠改變中國?」英國學者馬丁·雅各指出,美國之所以屢屢讀不懂、看不透、判不準中國,關鍵在於無視中國的歷史文化。他在【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理解中國——西方錯估中國已數十年了】的文章指出:「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現代化行程必然導致西方化。但是,影響現代化的不僅僅是市場、競爭和技術,還有歷史和文化,而中國的歷史文化迥異於任何西方國家。」雅各表示,美國等西方國家總是希望能夠大體按照自己的標準——有時甚至是唯一標準來評價中國,卻不願投入精力去理解尊重其國家文化、歷史和傳統所蘊含的智慧和特殊性,「這無疑是錯誤的」。
在山東省巨野縣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園,工作人員在直顯芯片生產裝置前值守(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歸根到底,「文明優越論」混合冷戰思維,使美國高估自己的同時,又低估了中國人民主導自身命運、謀求自主發展的主體意識。
「美國總是高估自己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能力」,美國學者庫爾特·坎貝爾和伊萊·拉透納在合著的文章【思慮中國】中寫道。正如幻想「經濟開放會讓中國西化」註定失敗一樣,妄圖透過遏制打壓同樣無法改變中國的發展軌跡,中國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是而且只會是基於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做出的自主選擇。
作為對全球和平發展具有系統影響力的大國,中美以何種方式共存攸關人類前途命運,而阻礙中國的自主發展就像歐洲中世紀著名的克努特國王試圖阻止海水漲潮一樣。【金融時報】在一篇題為【面對美國打壓,中國是正確的】評論中說,美國需要一種戰略來面對「永遠存在的中國」,而「押註中國屈服並不是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