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宋代經濟史,因此今年主要閱讀和向大家推薦的著作大多集中在經濟史領域。人類的經濟活動十分多樣,也幾乎沒有人能夠真正避開「經濟」範疇而獨立。跨學科研究和通俗寫作向來在這一領域頻出,研究者的路徑、視角和寫作方式可謂豐富多彩。無論以實證、理論還是講故事為重點的著作都不乏別出心裁、可圈可點者。我在今年的閱讀書目中,特別挑選以下三種兼具學理探析和閱讀趣味,討論的時代又較為寬廣或貼近當下的著作,向大家稍作推介。
[美]比爾·莫勒主編:【貨幣文化史】 (全6冊),文匯出版社,2022
這是有系統性體例、系統性寫作計劃的一套書,40多位作者從上古寫到當下的數位貨幣,最後一冊【現代數位革命與貨幣的未來】的作者們還或多或少地暢想了一番貨幣發展的諸多可能性,真正做到了站在此刻,連線遙遠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
外國新著譯介入國內的速度近年來越來越快。這套沈甸甸的六卷本【貨幣文化史】出版於2019年,簡體中文版於2022年陸續上市,足以讓研究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大小適中的開本、圖文並茂的版式、平實的寫作方式也使它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按年代分為6冊,每一冊覆蓋大致相似的主題和框架是該套書的一大特色。【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中世紀黃金的盛宴與貿易興起】【文藝復興時期假幣盛行與信任危機】【啟蒙時代貨幣泡沫與價值反思】【帝國時代殖民主義與貨幣大變革】【現代數位革命與貨幣的未來】,讀者既能跟隨作者們的筆尖從頭至尾梳理一遍貨幣發展史,又能各取所需,想看哪段看哪段。
如果只把這套書視作單純的經濟史或經濟類著作,無疑忽略了書名中「文化」二字的分量。在貨幣的經濟職能之外特別重視其文化意義,我認為是【貨幣文化史】透過6冊百萬字要「灌輸」給讀者的核心觀念。主編比爾·莫勒是一位人類學家,此書為何從貨幣的文化內容切入因此很容易理解,畢竟沒有多少學柯比人類學更在乎文化。說得更有「意義」點,這套書的確有填補國內空白的意義,議題試圖在錢幣學、貨幣史、人類學之間找到平衡。某本所謂的「貨幣史」大多只能體現一種學科背景,而這套書能夠兼顧,顯然與主編定下的寫作框架和龐大作者群精彩的發揮密不可分。
貨幣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越來越局限於經濟領域。如果說紙幣上好歹還有圖案、簽名等一系列尚具文化內容的符號,那麽數位貨幣和各種數位移動支付手段則讓貨幣只剩下一串串毫無性格的阿拉伯數位。仿佛貨幣的全部文化價值就是存款數位大了讓人開心,數位小了讓人難過而已。
在數千年之久的傳統社會中,貨幣承載著大量文化價值。鑄幣上敲誰的頭像、選什麽圖案、用什麽銘文、寫什麽字型之類的形式問題只是文化價值的表層,而用哪種貨幣彰顯權力、哪種貨幣在祭祀中獻給神或祖宗,為什麽某地人選只認同某種材質制作貨幣,甚至貨幣的面額大小如何確定、以什麽為單位等問題都極具研討深度和價值。說得極端些,為什麽貨幣會產生,搞不好也是一個文化問題。
古代貨幣的功能、形態是多元的,民族差異、宗教差異、代際差異、階級差異、種族差異甚至性別差異都能讓貨幣呈現不同的樣態。換言之,除了具有價值尺度、交易媒介等抽象的經濟功能,貨幣也是一樣樣實實在在、各不相同的物品。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每種文化當然也對貨幣認識不同。觀察貨幣的差異和多樣,其實正是在觀察人類社會的多樣性。那種僅討論貨幣的經濟功能,或只強調古今貨幣一脈相承、演進有序、本質一致的書寫,無疑將遭到【貨幣文化史】的堅決阻擊。
當然,該書也有一些缺憾。正如主編比爾·莫勒在序言中所說的,該書所述在地理上基本以歐洲為中心,這就讓書中所涉及的貨幣文化多樣性局限在較小的範圍。另一方面,破除陳見,展示了貨幣歷史的豐富多樣性之後,這套書並沒有「立」住一些新東西。怎樣從貨幣入手,形成理解當時經濟、財政、社會的某種新脈絡,我想是下一步研究應該著手的話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宏觀和理論上整理出新的頭緒。
[日]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財政與國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此書赫赫有名,我早先讀過日文原版。作者本人的文風不算簡明,因此當時我讀得磕磕絆絆,根本吃不準許多內容到底理解得對不對。2023年此書簡體中文版殺青付梓後,遂第一時間入手,驚喜地發現譯者功力深厚,譯文毫無生澀之感。原本的「難點」幾乎一掃而空。
這倒不是說因為譯者為書增色,所以原文寫得不行。事實上,作者渡邊信一郎是日本在世東洋史學者中最優秀者之一,學術著述頗豐、觀點十分鮮明,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他在學習過程中對於馬克思、黑格爾、韋伯、艾爾都塞等世界一流學者的作品研究甚勤。研究的成果落實在行文中,便體現為理論性很強,有一套自己獨有的解釋框架。除了該書,作者還曾出版【中國古代社會論】【中國古代國家的思想結構】【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中國古代的樂制與國家】等許多重要成果。這些成果的選題乍看之下一點兒也不相關,但出發點多半是回應馬克思提出的亞細亞社會形態,要弄清楚中國古代國家到底是如何實作社會統合與支配的。無論財政、禮樂、思想還是王權,都是圍繞上述研究出發點的必要層面。看似雜亂無章、四處出擊的研究,其實共享一套解釋框架,邏輯體系十分嚴密。
也就是說,讀者閱讀渡邊信一郎的著作時既可以關註作者究竟如何論證具體的歷史問題,又可以跳過瑣碎的細節直接從大框架入手,關註作者提出的概念和模式。
【中國古代的財政與國家】分為三部十五章,各部以「漢代的財政與帝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財政與國家」「隋唐時期的財政與帝國」為主題。從該書討論的年代範圍可知日本東洋學使用的中國「古代」概念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中國古代史」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橫跨漢唐的研究範圍已足夠寬廣,這在史學研究愈發精細化的當下尤為難得。
作者討論的核心問題是漢唐之際的國家財政活動究竟如何統合社會,以及反過來社會中的人和物如何參與(或者說被組織)到國家財政活動之中。概括說來,當時國家財政要向社會抓取兩項東西,一是物、二是人,而歸根結底是人。所謂物,無外乎糧食、布帛等供輸國家財政的物品;所謂人,其實是人提供的勞務,包括修繕公共工程、運輸賦稅、兵役。物品當然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會自己改變形態,因此需要人生產;物品沒有長腳,自己不會運動,因此需要人為財政調撥提供勞務。所以誰能更強有力地抓住人,誰就更有可能在國家財政上取得成功。特別是如果國家常年在邊境地區枕戈待旦或浴血奮戰,邊境地區無法提供足夠的物資補給、勞動力和兵源,那麽官方就要組織大規模、長距離的物資和人員調動,國家機器就以此為中心運轉起來。
作者總結漢唐,提出中國古代國家由京師核心區域—內部區域—周邊軍事區域的層級框架構成。來自內部區域的百姓或輸送自己生產的財物,或作為士兵在京師和邊境負責軍事防衛,他們具有生產者、運輸者和士兵三重身份。唐中後期,這一體制開始走向解體。這一解釋框架足夠有趣,亦有足夠強的討論延展性。當然,但凡要拉大框架就可能無法關照一些較小的細節。例如西漢模式能否套用給東漢,正像以往某些宋史研究以北宋的情況代表兩宋,現在看來自然需要修正和走向深化。但是,框架的意義恰恰在於給後來者啟發,無論認同或商榷都不可能視而不見。
[意]亞歷山德羅·衛斯皮亞尼亞、[意]羅塞塔·裏塔諾:【演算法與預言:復雜科學如何預測和改變未來】 ,中信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
這本小冊子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以經濟史為主題,而是關懷人們如何使用演算法預測和改變未來。不過,推薦此書肯定不算離題。一來有人把史學稱為今人對過去的想象,想象過去和想象未來又有什麽本質差異呢?無論向前看還是往後看,人們都是基於一定的資料,做出邏輯自洽或看起來自洽的推斷。二來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不斷介入史學研究的背景下,學習一些新知識總歸不錯。「數位人文」這一新學科方興未艾,人們正為所謂「E-考據」得出的新奇結論嘖嘖稱奇或滿腹狐疑的同時,OCR技術結合機器學習批次化識讀、錄入、釋讀文本,ChatGPT等內容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透過自然語言與使用者展開「討論」等新的技術風暴又撲面而來,讓人應接不暇。對於傳統行業的從業者和愛好者來說,達不到動手會用的程度目前看起來問題不大,但面對新鮮技術至少可以了解其原理做到心中有數吧。
更何況,該書關心的話題是人們如何使用演算法預測和改變未來,根本目的是實作更好的社會治理。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這一目的的渴求大概從未停止。從追問兇吉的甲骨文蔔辭到預測流行病傳播趨勢的數學模型,主事者誰不想求得哪怕一星半點「天命」,以讓「盡人事」的效果更好?從這點來看,今人與古人的意圖甚至做法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技術進步讓古今效果拉開了差距,也讓我們以今人愈發清晰的思路和做法為參照物,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人那些略顯粗糙,以及受困於落後技術之下的活動。
該書的第一作者亞歷山德羅·衛斯皮亞尼亞是一位復雜網路科學家和計算流行病學家,曾經帶領科研團隊建模預測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等令人聞之色變的「壞家夥」的傳播趨勢。作者首先敘述預測如何從「占蔔」變成科學,指出了推進變革的兩大關鍵因素:一是復雜系統科學,學者利用數學、物理學、統計學等工具,分析社會問題;二是包括演算法在內的資訊科技,大數據的革命性進展讓人們前所未有地即時獲取並分析海量數據。工具與資料齊備,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自然大幅提升。
接下來的幾章主要講他人和作者自己如何利用上述工具與資料真刀真槍地分析實務。具體包括預測新書銷量,預測流行病的爆發時間、傳播路徑和危害程度,預測美國大選結果,以及說明當代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演算法的預測,每時每刻都籠罩在以智慧型手機app為代表的資訊獲取與分析工具的控制之下,這一並不那麽直觀的事實。
章節至此,我認為該書只能算是一本合格的讀物。街頭巷尾鋪天蓋地的廣告和不少生活例項每天都在展示大數據、演算法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多麽大的幫助。相較那些空洞乏味的溢美之詞,作者的敘述顯然更為客觀、更有細節,卻還是在呈現「好」的一面。而該書的中文序、第五章「人工智慧的陷阱」和第七章「管理我們的未來」則透過冷靜的分析一下子提升了格調。無處不在的大數據、高度依賴演算法實施的社會治理,帶來的問題可不只有失去個人私密。如果有一百種弊端,喪失私密說不定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種罷了。作者最關心的兩個問題是「我們經受著因使用和控制演算法的能力存在差異而導致的社會經濟不平等」,以及「很多人工智慧的演算法自認為能思考,但實際上它們不過是在重組偏見」,二者顯然直接關系社會治理的成效。這就回到了我認為該書最初的問題,如何實作更好的社會治理。我們甚至有必要停下來,倒回去追問:什麽才是更好的社會治理?我想,每一位研究賦役、基層組織、物資流通、生產關系等問題的經濟史學者無疑都在追尋自己的答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