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歐盟對華電動車加征臨時關稅,專家:目的是拿市場換中國技術

2024-07-15新聞

7月4日,歐盟委員會釋出公告稱,將從5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最長持續四個月,期間歐盟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將其轉為為期五年的正式關稅。

目前,歐盟和中國政府仍在透過技術層面的討論,尋求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解決方案。

歐盟委員會從去年10月開始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今年6月,歐盟釋出了對來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的預披露資訊。新政策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以及中歐雙方在氣候方面的合作帶來了壓力和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歐盟上周正式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臨時關稅後,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8日與土耳其政府在伊斯坦堡簽署價值10億美元的投資協定,在土耳其建設年產15萬輛電動車的工廠,預計2026年底投產。

外界分析認為,土耳其6月上旬也已宣布對中國進口車輛加征40%關稅,使得中國車企加速到當地建廠,以規避高額加征關稅,同時也更好開拓土耳其這個人口超過8000萬的中等大國市場。

調查爭議

近年來,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各國都真實感受到的嚴峻現實,國際社會對於減少溫室瓦斯排放,實作綠色低碳發展的需求也愈發迫切。電動汽車作為清潔能源轉型的關鍵一環,對於減少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歐雙方一直以來在氣候領域合作緊密、務實,是全球雙邊綠色合作的典範,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對中歐雙方的環境治理、貿易投資直接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而且惠及全球。然而去年10月以來的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為中歐綠色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此背景下,7月6日,來自氣候變遷、國際關系、新能源汽車行業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在上海前灘舉行的專題研討會上從不同角度對歐盟關稅政策及其影響進行深度剖析,探討中歐氣候合作的發展趨勢。「歐盟反補貼調查是根據WTO規則制定的歐盟法規進行的。」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董事、曾任芝加哥大學貝克-弗瑞德曼經濟研究所資深顧問,保爾森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主任的莫爭春博士在研討會上對此次調查做出了分析。

「這次調查有一個少見特點,在沒有任何歐盟企業提出反補貼調查訴求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自行啟動調查。也就是說,歐盟委員會在這次調查中既是法官,也是原告。」莫爭春說,雖然歐盟法規確實允許這種特殊情況,但其條件是歐盟委員會必須事先收集到與歐盟企業所提出訴求相匹配的足夠證據。

整個調查裏面最大的爭議是關於歐盟【反補貼基本條例】第28條所謂的「不配合調查」部份。條例規定,被調查企業如果出現三種情況:拒絕提供資訊;沒有及時提供資訊;或者妨礙調查/提供虛假資訊,那麽歐盟委員會就可以利用現有事實(自己手頭掌握的證據),而非企業提供的證據,直接計算反補貼額度並進行裁決。

根據7月4日的公告,歐盟將對三家中國樣本企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征17.4%、19.9%和37.6%的臨時關稅。願意合作但未被抽樣的中國車企將被征收20.8%的加權平均關稅,不合作車企的稅率為37.6%。

外界有分析認為,這一政策的落地可能對不少中國車企的出口戰略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中國方面也有可能出台反制措施。

不過莫爭春認為,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可能不會導致中歐雙方真的「打」起來,最終很可能是歐盟拿市場換中國的EV技術。「歐盟對中國綠色技術的態度在逐步發生變化,從不願意正視差距到開始承認中國大幅領先,且難以趕超。而且也不願追尋美國一味的打壓措施,所以它可能利用反補貼關稅迫使中國車企到歐洲合資設廠,最終實作技術轉移。」

莫爭春從歐洲地緣政治變化的角度分析認為,2016年以來中國對歐洲投資是整體下降的,但電動汽車領域卻是不斷增加的。其中2023年對匈牙利的投資尤其大,已經超過了德法英很多國家。

這背後最主要的考量之一是匈牙利對中國友好,而且今年下半年開始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7月1日接棒當天明確表示,對歐盟過度監管和建制派不滿。

「歐爾班還特別強調歐盟如果卷入同中國的貿易戰只會輸,所以歐盟不要用貿易戰來逃避競爭,要加強同中國的關系。」莫爭春說。

利用規則爭取利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與創新研究所所長於宏源認為,歐盟此次調查所依據的WTO規則和標準對中方的提醒是,「我們也要學會在不同的規範體系中最大程度爭取自己的利益。」

「歐盟要建設一個更加強大安全的歐洲,同時歐盟自身的技術儲備能否實作凈零排放目標?目前情況下它是否會放棄凈零排放目標,還是對綠色產品實施堵截?我感覺歐洲還強調多元化綠色供應鏈戰略,持續堅持凈零排放的2050年氣候目標和戰略自主性,但會嘗試綠色經濟貿易工具箱政策,比如以前強調全球合作先行,現在突出歐盟內部單一市場建設。」於宏源說。

於宏源補充稱,歐洲面臨包括投資、政策、市場相互的內部政策沖突,中國不僅可以從貿易爭端層面維護自身利益,而且可以從對歐投資第三方合作對接上推動中歐合作。

莫爭春也認為,中國需要積極參與國際綠色貿易新規則、新標準的制定,不能被動跟隨。還要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新規則醞釀和形成的新契機推動國內關鍵行業的低碳轉型。

「如果中歐雙方能相向而行的話,電動汽車反補貼談判可能成為中歐探索綠色貿易一體化的新契機。中國的‘新三樣’有可能開創地緣政治新常態下的發展新模式。中國企業要改變單一的低價出口方式,提高出海戰略的謀篇布局能力,真正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跨國企業模式。」莫爭春說。

「相信歐盟會平衡」

原世界氣象組織減災司司長,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與大氣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湯緒表示,從歐洲國家以及歐盟在實施氣候政策的決心來看,應當對歐洲大力采用可再生能源抱有信心。歐洲國家對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綠色技術產品的需求缺口是巨大的。

「盡管歐洲國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俄烏區域性安全沖突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歐洲氣候治理的行程。但是應該要相信歐洲國家在平衡這些挑戰之間的關系方面,會做出更多的努力。既不會不切合實際地推進激進的氣候政策,也不會一味地放任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湯緒說。

「中歐本身就有常態化的政府間合作協調機制。關鍵是要把這些機制從一些戰略規劃層面,把氣候政策、綠色產業發展以及雙邊貿易動態協同互惠框架制定好,把前瞻性磋商機制落到實處,為實質性推進綠色技術產品進入對方市場做好積極準備。」湯緒稱,比如在電動汽車及其部件、太陽能電池板的輸出等方面,如何與歐洲共同制定相應的標準、政策,形成具有共識的合規準則,關口前移,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綠色技術產品貿易。在執行層面,企業應該透過行業協會,利用研究成果,更好地了解歐盟國家、歐洲相關的政策,避免盲目性和盲動性。這兩方面都應該要做好。

「因此,我相信中國和歐盟和歐洲國家在氣候韌性治理方面的合作會有比較好的前景。」湯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