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塞北草原奏響團結奮進曲——內蒙古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走深走實

2024-07-27新聞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千年長城見證著各民族古今交融。

這是一方紅色的熱土,誕生了中國最早成立的省級民族自治區。

這是一個團結的家園,長期擁有並保持「模範自治區」的殊榮。

祖國北疆,亮麗內蒙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4次考察內蒙古,為改革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並在這裏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指明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前進方向。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牢牢把握主線、全面貫徹主線,同各項工作有機融合、統籌推進;各族幹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塞北草原奏響團結奮進曲。

培根鑄魂共育菁菁英華

湛藍的天空下,艾爾山市第一小學的30余名學生在艾爾山市國門口岸聲情並茂地朗誦組詩【中華民族的魂】。這是艾爾山市第一小學、艾爾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等邊境黨建互聯共建單位,共同開展的「鑄牢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畫好民族團結同心圓」主題黨日活動中的一項,也是內蒙古有形有感有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生動實踐。

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近年來,艾爾山市第一小學以課堂為主陣地,組織開展以「中華民族大團結——愛我中華」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舉辦豐富多彩的小石榴籽「逐夢社團」藝體活動,讓各族學生從小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我們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心鑄魂,在學生的心中播撒下民族團結的種子。」艾爾山市第一小學團支部書記陳曦說。

當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土默特學校的社團活動室時,初一(8)班的雲鑫正在用毛筆在扇面上細細勾勒,不一會兒,兩顆籽籽飽滿的紅石榴就成型了。「石榴象征著團結,就像我們班一樣,是個團結的集體。」雲鑫說。

傳承不輟,賡續榮光。擁有300年歷史、被譽為「孕育內蒙古人民革命的搖籃」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學校,以「崇尚美、廣博學」為目標,開設中國畫、剪紙、蒙古象棋等70余門「尚博」中華文化課程,引導學生沈浸式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在鄂爾多斯市第一中學伊金霍洛校區臻美樓的長廊裏,展示著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贈送的掛毯、學生笑臉墻、錦旗、獎杯等,無聲講述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美好故事。

「2024年高考中,在‘石榴籽’班就讀的青海學子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鄂爾多斯市第一中學伊金霍洛校區校黨總支書記劉彥峰介紹,在伊金霍洛旗與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簽訂的教育委托培養協定框架下,學校建立了「石榴籽」班,促進兩地各族學子交流、共同學習成長,以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石榴花開香滿園,籽籽同心向未來。近年來,內蒙古各級各類學校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校園文化建設、課程設定、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相融合,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祖國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發芽。

文化潤心匯聚精神力量

在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內蒙古博物院裏,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藏品證實了歷史上內蒙古地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雞冠壺在遼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瓷器與遊牧民族生活器物的結合,也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互鑒的例證。」隨著講解員劉弘軒的介紹,觀眾紛紛駐足、仔細欣賞。

「立足邊疆民族地區特點,我們從大量文物中挖掘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覽,從不同角度講述民族融合的故事,展示了多元一體、相容並蓄、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鄭承燕說。

根深方可葉茂,本固才能枝榮。近年來,內蒙古不斷豐富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載體,鼓勵各地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持續推動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塑形、以文賦能,在各族群眾內心不斷繁育「團結花」、厚植「中華魂」。

沿著艾爾山市中華文化育道拾級而上,可以看到路邊關於56個民族習俗簡介的展示牌。「寓教於遊,讓我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識更加深刻。」來自遼寧的遊客李崗說。

「中華文化育道在原艾爾山氧心森林浴道基礎上,透過文旅融合形式,將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融入旅遊景觀中,豐富了遊客體驗,在潤物無聲中增進中華文化認同。」艾爾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白峰說。

「在旅遊景區建設、旅遊產品開發、旅遊路線打造等方面,更加突出中華民族共同性,有效增強‘五個認同’。」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烏雲格日勒說。

互嵌融合共享幸福生活

繽紛盛夏,走進包頭市青山區團結廣場,成片的綠植和「民族團結一家親」文化長廊帶來絲絲涼意。兩年前,青山區將這裏升級建設成為民族團結主題景觀公園,並設有24節氣文化長廊和匯聚民族團結元素的雕塑等。

67歲的蒙古族市民娜仁,每天都會來這裏鍛煉,她的「舞伴」來自不同民族。「團結廣場如其名,民族團結的氛圍非常濃厚。我們不分民族,一起跳舞鍛煉身體,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娜仁說。

近年來,內蒙古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大力建設各民族互嵌式社群,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評選活動,用身邊的先進典型激勵和感染各族群眾,共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剪紙、竹編、針織、插花……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安達社群黨群服務中心,不少退休老人每天都來到「樂齡石榴園」參加活動。到了午飯時間,大家就在這裏的「老年助餐點」就餐。

安達社群生活著漢、蒙古等10多個民族的居民。面對各族群眾關心的「家事法務」,社群成立家事服務工作聯盟,提供聯合化解矛盾、統籌實施說法、免費法律咨詢等服務,實作「以法促團結、以法惠民生」。

「社群將民族團結進步建立與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融合,讓各族群眾成為協商議事的主體,以板凳會、涼亭會等靈活方式,在拉家常中拉近鄰裏關系。」安達社群黨總支副書記王梅說,社群先後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示範社群等。

從基層社群抓起,內蒙古透過紮實的社群建設、有效的社群服務、豐富的社群活動,營造各族人民一家親的濃厚氛圍,讓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環境中,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和認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社群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居民的心中。

成果普惠邁向共同富裕

從呼和浩特市中心向西南驅車20多公裏,白色的建築群「鑲嵌」在綠色草場中。這是呼和浩特打造的伊利健康谷工業旅遊計畫。無人包裝線、機器人搬運工、智慧養牛系統……走進伊利集團的現代化工廠、敕勒川生態牧場,遊客可以沈浸式觀看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過程。

「伊利集團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帶動560萬農牧民增收致富。」伊利集團黨群經理劉晉瑋表示,集團打造了「伊利營養2030」和「伊利方舟」等公益計畫,惠及各族群眾。

許多人對沙漠的印象,往往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而走進位於庫布其沙漠的鄂爾多斯達拉特光伏發電套用領跑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場景。從空中俯瞰,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筆直平坦的馬路在光伏基地中延伸,郁郁蔥蔥的有機農林在四周環繞,碧綠的人工湖宛如一顆寶石點綴其中。

這是由光伏板搭建的多功能新能源基地,光伏地樁能夠阻止沙丘移動,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光伏板則能吸收太陽能發電;光伏板下還種著黃芪等經濟作物。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鐘展宇介紹,基地還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農牧民收入增加了,可以投入更多的錢搞種植、養殖業,實作產業良性迴圈。

北緯41度,是山葡萄種植黃金緯度。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一半以上的農戶種植了山葡萄。「今年的葡萄很甜哩,就像咱的小日子,越過越美。」村民張國利說,村子先後引進雙紅、左優紅等優質葡萄品種進行試種,產出的山葡萄色澤好、糖分足、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近年來,馬鞍山村建設了集觀光、飲品開發、紅酒生產銷售、紅酒文化展示等於一體的蒙野紅酒莊園,進一步豐富旅遊業態。如今,全村種植山葡萄3500余畝,經營農康寶十余家,還成立了旅遊公司,2023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83萬元。

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的興安盟科右前旗平安村,是一個漢、蒙古、回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子。走進平安村,一座座標準化的果蔬大棚並排而立,到處彌漫著泥土的清新和水果的芬芳。

「從最初的農業生產,到發展采摘、餐飲,再到住宿、培訓多元化經營,如今透過番茄公社,探索集民宿、研學、培訓於一體的產業融合新模式,各族群眾在同商同建中共謀發展、在同向同行中緊密團結、在同學同創中奔向振興。」番茄公社負責人齊曉景說。

興安盟於2022年實施「曉景計劃」,旨在培養更多像齊曉景一樣的產業發展帶頭人,如今已培養產業帶頭人1288名,放射線帶動3.8萬農牧戶年戶均增收4900元。各族群眾團結奮鬥、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的生動註腳。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編輯:李金璇

編審:趙宗傑

終審:李恩廣

總監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