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工作落到實處最終還是靠基層政府。幹得好不好,群眾滿意與否,有時候很重要,有時候沒那麽重要。大樹底下自然好乘涼,沒有大樹靠自身努力或許有希望,不努力是怎麽都沒有希望。
兜兜轉轉回頭看這十年,真正做到付出與報酬效能較高的只有基層兩個工作口:扶貧和黨建。
先說扶貧。
2016年左右開始的精準扶貧(現在是鄉村振興),聚焦力度之大,匯集資源之多,下壓任務之重,導致鄉鎮扶貧專幹一夜之間換成了年輕人。一則活太累,實在活多,尤其是台賬,非懂電腦不可;二則擔子重,實在太折騰,檢查多,考核多,帽子大。老同誌突然高風亮節,寧願不要中層幹部身份,也要把年輕人頂上去。
每年的省檢、國檢如臨大敵,各級紀委和組織部的督查神出鬼沒,老百姓的訴求也是眾口難調。如此上上下下,扶貧幹部做了許多實事,更是磨煉了性子,提高了說話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扶貧是閉門造車搞不好的,所以幹部付出更多。縣級新組建的扶貧辦和鄉鎮的扶貧專幹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幹了幾年,基本還是有一個較好的歸宿。
再說黨建。
2016年左右突然開始強化的黨建工作,也是不少基層年輕幹部心中的夢魘。「黨建+」太流行了,組織部門變得非常忙碌,用各種各樣的載體來開展黨建活動。
每個單位的黨建專幹每月都要接受一次考核洗禮,鄉鎮更是如此。於是乎,鄉鎮的黨建專幹也更新成清一色的年輕幹部。鄉鎮幹活的也只有靠這些年輕幹部,年紀大了一般愛摸魚去了。
總之,黨建是可以閉門造車不出事的,不過搞典型肯定還是要內外兼修。看看這麽多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紅色基地,黨建文化墻,都有優秀基層黨建工作者的忙碌身影。有付出才有報酬,組織部門的幹部就不必多說了,鄉鎮的黨建幹部經此洗禮,也成長了。
補充紀委。
紀委監委作為機構改革後誕生的新生部門,職能職責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檢察院的反貪反瀆職能轉隸過來,侯亮平成為絕唱。因為腐敗的存量不少,增量也有,業務量大,導致紀委監委引進了大量的年輕幹部。
不過小鄉鎮的紀工委,下面可能配備一個非專職的紀檢專幹,大鄉鎮人多還好點。縣紀委都內卷嚴重,畢竟一批優秀的同齡人擠進了一個單位,即便領導職數多也是競爭激烈。鄉鎮紀檢專幹不如黨建和扶貧專幹那般辛苦和壓力大,自然就沒有那麽打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