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款海外品牌的退燒貼,希望你們能賣。」
「一直用的一款止痛藥,平台不銷售,可以增加這一項嗎?」
這些對海外藥品的需求來自電商平台的留言,且數量不少。
李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4年前帶著女兒去南韓遊玩時,正好趕上小孩發燒,便在當地的藥店購買了退燒貼。「我女兒的皮膚容易過敏,這個退燒貼她用起來很溫和,之後就一直用這款。」
跨境藥的另一大需求群體是了解海外藥品、曾有過境外學習工作經歷的國人,已經養成了使用海外藥品的習慣。Luca義大利留學歸國工作5年了,每次回義大利都會帶一些自己常用的當地藥品回來。但在過去的幾年,因為出行不便,他的小藥箱一度「斷貨」。
雖然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指向消費者對跨境藥品的需求越來越高。
跨境藥品需求走高,需求供給皆有因
李然、Luca只是千萬個對跨境藥品有需求的消費者的縮影。
羅蘭貝格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超過40%的一二三線城市消費者透過跨境進口平台購買進口藥品及保健品等,消費規模和人數近幾年一直保持迅猛增長態勢。天貓國際醫藥數據顯示,2017—2022年期間,復合增長率達75%。京東健康數據顯示,自2020年經營海外藥品以來,連續三年同比增速高於50%。
據估算,2023年全國跨境藥品零售交易量超過100億元,國內主流電商平台累計交易跨境藥品零售訂單超過1億人次,購買過跨境藥品的消費者超過2,000萬人。
需求的上升與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不無關系。近年來,消費者用藥選擇逐步多元,自主健康意識不斷提高。部份海外品牌因為入局較早、品類更全,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此外,部份品牌經過更長時間的發展,對細分消費者需求有更深入研究,這奠定了產品的優勢,因此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起步比國外晚,雖發展迅速,但近年來新品乏力,品類增速放緩,發展瓶頸凸顯。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副會長紀珍強2022年在中國非處方藥協會官網釋出文章指出,由於當前非處方藥品類劃分方式已多年沒有調整,導致制藥企業在研發產品時難以結合市場需求,導致了消費者在自我購藥選擇時易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
這也成為部份消費者在使用海外藥品感受到較好效果後,持續需要購買跨境藥的深層原因。
政策不斷推出,經濟效益顯著
藥品作為特定種類商品,關系到民眾身體健康,因此在引進和上市的過程中需要慎之又慎。同時,消費者多元化的藥品需求確實存在,因此,近年來,與進口藥相關的政策不斷推出。
2018年11月,通關物流政策最佳化,海外藥借助直郵模式,進入中國的通路逐漸開啟。相比於傳統的一般貿易藥品進口模式,跨境電商進口模式透過電子商務平台實作跨境交易,將境外知名品牌藥品直接銷售至國內消費者手中,極大地縮短了中間流程與交易環節,也規避了過往代購等私人渠道良莠不齊的風險。同時,在稅收政策方面,實行「交易限值內零關稅率、進口環節增值稅及消費稅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政策,有效減輕了消費者的用藥負擔。
202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了【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明確提出,「穩步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試點工作」。兩個月後【關於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的若幹措施】要求「提升藥品進口便利度」,「允許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部份藥品及醫療器械業務。」
2022年4月11日,中國首單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試點保稅模式線上上平台完成實單交易,標誌著國家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向新模式、新體驗邁出了關鍵一步。
其中,「先吃螃蟹」的北京備受關註。2019年12月,北京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政策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復,第一次打通了中國醫藥產品B2C進口的保稅路徑,並在之後兩次擴充白名單規格。制度創新優勢正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畢馬威咨詢釋出數據顯示,目前,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已有7家跨境電商銷售醫藥產品試點企業,2023年1-10月,園區試點企業共完成199.68萬單,實作醫藥產品銷售1.88億元;
除北京跨境電商試點外,其他部份地區也在陸續嘗試拓展創新進口藥品及醫療器械模式,例如,在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區,對於符合條件的進口特許藥械,可以申請進口並在先行區內使用。可以預見,更多的試點將會出現在改革的浪潮中。
跨境電商平台發力,為國民健康再守一扇門
除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政策開閘放行也讓消費者不用再「舍近求遠」。
從南韓回來後,李然有幾次都是找「代購」購買兒童退燒貼,「其實代購除了運輸通關時間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缺乏第三方的監管,我對品質不太放心。但如今電商平台已經有賣了,直接解決了我的顧慮。」
電商平台是跨境藥品政策下重要的力量延伸。目前主要的跨境醫藥電商平台除了天貓國際、京東健康國際外,美團醫藥、叮當快藥、抖音電商等亦有入局。其中,京東健康國際和天貓國際直營、平台模式並列;美團買藥下有「原裝進口」專區,有「海外直郵」和「保稅倉」兩種模式;叮當快藥設立了海外倉;抖音電商也在今年開始布局海外醫藥產品,目前還在試水階段。
多年來,中國消費者已經被培養出了網上購物的習慣,所以對於網上購買海外藥的便捷購藥方式也多持支持態度。對於平台來說,這份信任來之不易,實作高品質發展是整個行業和消費者共同的期盼。所以,目前主流跨境電商平台針對藥品零售,都采取嚴格的措施來保障安全。
以京東為例,首先在資質稽核上就較為嚴格,入駐商家必須提供其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商業註冊資質和藥品經營資質。對跨境藥品零售品類上架以審慎嚴謹為主要原則,目前在售藥品均屬於中低風險藥品,對於品質存疑藥品堅決不予上架。
誠然,跨境醫藥的體系不是一日建成,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規範和監管機制下,跨境電商平台應當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助力跨境藥品零售行業有品質的規範發展,釋放出更大的社會經濟和民生保障價值。
正如日前清華大學法學院申衛星教授在清華大學智慧法治研究院主辦的「海外藥品透過跨境電商平台向境內零售的監管模式」專題研討會上所言:藥品監管的核心挑戰在於平衡安全性和可及性。雖然確保藥品安全是首要任務,但審批過程的僵化和高成本影響了藥品的及時可及,有時甚至危及生命。在保障健康權的同時,應尊重個體的用藥選擇。這不僅是行業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和健康權實作的體現。期待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實作藥品監管的最佳化和社會福祉的提升。
*文中李然、Luca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