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

2024-02-01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在鞏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傳統制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改造,推動產業鏈向上下遊延伸,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和最佳化科教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積極培育產業園區,加強對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嶄新概念。這一概念的開創性提出,引起了各屆幹部群眾的廣泛關註。「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對於新時代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於實作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保證中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研究新質生產力的立場與角度
生產力是由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物件三要素構成的。勞動者是對從事勞作活動一類人的統稱。生產資料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物件的一切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勞動物件是指勞動者把自己的活動加在勞動過程中的一切物質資料。通常把勞動者稱作生產力中的人的因素,把生產資料和勞動物件稱為生產力中的物的因素。勞動者就是勞動力。勞動力就是指掌握一定科學知識和技術,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並能在社會生產中從事具體勞動的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是物質要素的創造者和使用者,物質要素只有被人掌握,只有和勞動者結合起來,才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人類社會已經充分地享受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新技術革命的偉大的生產力創新成果,而當代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又正在興起,現實世界已進入到智慧化數位化的發展時代。在這新的時代,智慧化數位化的科技創新極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位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拓展網路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數位中國、智慧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位經濟,推進數位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集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發展數位經濟,促進數位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集群。最佳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整合,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就是說,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一定要走好科技創新進步這手棋,搶占先機、獲取智慧化數位化時代的發展優勢。為此,在實作中國式工業化的高品質發展行程中,不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必須自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從社會經濟實踐的角度講,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先進制造業和電子通訊業等產業,就是要發展數位農業、數位工業和數位服務業。毫無疑問,新質生產力是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力。
有學者認為,從哲學視角看,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概括地說,生產力就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不但包括人的因素,更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馬克思曾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鄧小平同誌也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把握了生產力的科技內涵,體現了對技術進步的把握。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了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區別於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發展方式,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以高效能、高品質為基本要求,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為基本特征,是數位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是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所以說,無論從什麽角度來看,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都體現了一種認識的創新和超越。
更進一步講,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認識創新,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屬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現在,各種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麽經濟理論。」因此,作為經濟理論的創新,對於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認識需要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和角度展開。
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勞動區分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屬於勞動的具體有用形式」,即相對而言,生產力是勞動的表現形式,勞動是生產力的實質內容。因此,站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上認識新質生產力需要從蘊含及體現社會經濟生活實質內容的勞動發展的角度作出深刻、系統、貼切的考察。
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由此表明:勞動是一種過程,勞動的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勞動過程表明勞動是具有整體性的,不能沒有作為勞動主體的人,也不能沒有作為勞動客體的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的自然化),勞動必定是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的統一。任何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都是具有整體性的,即都是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合為一體發揮勞動整體作用,任何勞動成果都是在勞動整體作用下取得的。勞動決不僅僅是勞動主體活動,決不是只指人的自身活動,而是指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在任何勞動中,勞動主體在勞動整體中都是只起到施動性作用,而不是全部的勞動作用,相應地,勞動客體在勞動整體中都是起受動性作用的,即勞動主體的施動性作用與勞動客體的受動性作用共同構成真實的勞動整體作用。也就是說,根據馬克思的界定,作為生產力的實質內容存在的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的統一。所以,從形式講,新質生產力是新的勞動者與生產力新的物的因素的統一。而從內容講,新質生產力就是新型勞動主體與新質的勞動客體統一的新質勞動的體現。
在現時代,這一新質勞動就是智慧勞動。智慧勞動是在新技術革命之後隨著電腦技術的普及運用才出現的新質勞動,是指以智慧型勞動者為勞動主體、以智慧化數位化技術與裝備為主要勞動客體資產條件和其勞動客體自然條件合為勞動整體的各行各業勞動。相比之下,傳統生產力體現的是歷史與現實的傳統工業勞動。工業勞動就是以技能型勞動者為勞動主體、以社會化大生產的機器裝置技術為主要勞動客體資產條件和其勞動客體自然條件合為勞動整體的工業各個部門勞動。而從現在起步的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新質生產力的實質內容是智慧勞動。這也就是說,在工業經濟社會,是以工業勞動為主,體現傳統生產力的發展。而在走向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將是以智慧勞動為主,體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知識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高度發達之後形成的社會勞動以智慧勞動為主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下,實作共同富裕,需要高效能地形成新質生產力,即依靠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進中發展一定程度的智慧勞動創造財富、提高廣大勞動者的收入水平,而不是依靠非市場化的分配。
智慧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中的人的因素,是智慧勞動中的勞動主體。智慧型勞動者是以電腦為主要勞動工具的從事科學研究或掌握各種高新技術包括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智慧勞動的勞動者。智慧型勞動者不同於掌握各種工業技術的技能型勞動者。技能型勞動者是工業經濟中最主要的社會勞動者,在支撐工業經濟發展和發達中普遍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智慧型勞動者並非毫無技能,而是在擁有一定技能的基礎上可以依靠電腦進行智慧化的創造性勞動的勞動主體。
總而言之,智慧勞動的勞動主體是智慧型勞動者,智慧勞動的勞動客體是智慧化數位化的生產資料或勞動工具以及依靠人工智慧和數位技術開發的新的勞動物件,由此構成新質生產力。這不同於傳統工業勞動的勞動主體是技能型勞動者和傳統工業勞動的勞動客體是以大機器和自動化生產線為主的生產資料或勞動工具以及傳統的勞動物件構成的舊質生產力。作為新質生產力中的人的因素是智慧型勞動者,作為新質生產力中的物的因素是智慧勞動的勞動客體。所以,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立場和角度來認識,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是需要在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和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行程中大力發展智慧勞動。為此,需要培育大批的智慧型勞動者,占據科研前沿,堅定地走智慧化數位化的經濟發展道路,為實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共同富裕以及為由高度發達的工業經濟社會向更加高度發達的知識經濟社會轉化做好充分的物質和精神勞動準備。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錢津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2月1日第28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