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陳李:如果川普要求中國加大進口

2024-11-19新聞

作者:陳李 系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東吳香港副董事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已經有大量分析,討論川普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產生怎樣的影響。 本篇文章討論的是,關稅政策對中國可能大幅增加的進口的影響。 畢竟川普關稅政策目的,就是平衡貿易差額。

我們猜想,川普的關稅政策進度可能是這樣演繹。 進入白宮不久,川普即刻宣布提高中國出口產品關稅稅率到30%。然後派貿易代表進行談判,要求中方平衡中美貿易。如果不能大幅縮減中美貿易差額,就威脅進一步提高稅率到60%甚至更高。在這樣的談判行程中,中方可能會增加進口,主動平衡貿易差額。

一、 川普1.0【中美經濟貿易協定】,還剩多少未完成?

【中美經濟貿易協定】(下稱協定)中,中國需在2020-2021年內,在2017年進口水平的基礎上,新增進口不少於1621億美元,合計約為3818億美元。 由於疫情、全球經濟下行等因素,2020-2021年,中國僅完成協定進口額的63.2%。其中農產品完成率最高,達到78.3%;制成品約為62.5%;能源品最低,僅為47.2%。川普上任後,中國可能要繼續履行協定。

2020-2021年,對美進口未完成總額(存量+新增)約1405億美元。 其中農產品最少,約為175億美元,占比12.5%,能源品、制成品分別約為348億、881億美元,分別占比24.8%和62.7%。若中國完全繼續履行協定要求,中國擬新增對美進口約占2023年中國對美相應產品進口的112.7%,約占2023年中國相應產品全部進口的8.3%。

如果繼續履行協定,對國內的供給沖擊可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未完成部份中制成品占比最大,預計制成品仍是後續中美談判的重心。農產品中的大豆以及能源品中的原油石化受到強制進口影響更大,可能造成一定價格下行壓力;制成品中,關註汽車、機械、鋼材等國內供應優勢的產業可能受到的進口沖擊,造成潛在的供給過剩。 具體來看:

1)農產品:大豆是農產品賽局重點。 上一輪中國對美進口豬肉、玉米、小麥、高粱等農產品均超額完成。未完成的部份主要是大豆,要求中國進口大豆可能成為新一輪談判中美國的核心訴求。

2)能源品:原油石化是核心產品,關註中國原油需求和美國產能擴張規模。 一方面,川普上台後將進一步支持傳統能源,擴大頁巖油開采,需要中國承接過剩原油供給;另一方面,在上一輪所有能源品中,相較液化天然氣、煤炭等,中國對美原油進口協定完成度低。

3)制成品:汽車、機械等中國優勢制造業進口完成難度大。 制成品是美國要求中國進口最多的部份,但上一輪中國對美進口工業機械、電氣裝置、汽車、飛機、鋼材等均遠低於協定總額。主要緣於中國此類產品強大的供應優勢,無需過度依賴進口,大量進口會導致國內供給過剩。

芯片、半導體等自主可控鏈條仍具有較大投資機會。 上輪中國對美國進口半導體及其制造裝置是為數不多完成度高甚至超額的產品,主要原因在於美國為封鎖中國核心技術發展對華設定的進口額度相對較低,預計後續美國仍會緊縮對華薄弱行業供應,自主可控仍有上升和投資空間。

但如果川普政府未來放開低端半導體芯片向中國的出口,可能對中國國內低端半導體芯片生產企業造成巨大負面沖擊。

三、 如果繼續履行協定,我們擔心物價下行壓力加大

如果川普2.0繼續履行未完成協定,進口大幅增加,我們擔心供給加大,拖累物價企穩。 2020-2021年的進口增加,加速了當時CPI下跌。

當前,正處在溫和再通脹的關鍵時期,我們擔心類似的情況會再次出現,擾亂中國後續溫和再通脹節奏。 比如:強美元下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以及即將有可能增多的進口導致國內供給過剩。

1)當前由於美元的強勢以及全球經濟需求較弱可能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承壓 ,後續對美進口的強制性增加可能導致一定輸入性通縮,尤其是對於農業、能源等相關大宗商品。

2)對美大幅進口會顯著增加國內供給壓力, 尤其是國內生產能力較強的部份制成品,會有潛在的供給過剩。

風險提示:

1) 地緣政治風險: 導致全球經濟增速下行,供應鏈受阻,影響全球進出口貿易;

2) 美國經濟衰退: 導致美國國內產能收縮,基礎設施建設受阻,企業盈利下降;

3) 國內經濟增長不及預期等: 國內經濟增速不及預期,微觀主體資產負債表修復緩慢,進口需求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