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選舉中,川普笑到了最後,成了美國新一屆的總統。但這樣的勝利,不意味著川普和共和黨就能高枕無憂。就像拜登政府和民主黨,正在釋放不利於川普的訊息,詆毀川普的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居民對川普的看法開始轉變。
參考訊息網報道稱,在川普推出爭議性政策後,有機構在美國搞起了民意調查。最後的結果顯示,目前已經有55%的美國居民對川普持有負面看法,不認為他能夠讓美國變得更好。此前,川普任內的政策選擇,特別是醫療保健領域的變動,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與不安。
他政府極力推動廢除歐巴馬健保法案的努力,雖暫時受挫,但所提出的替換方案未能滿足多數美國公民對醫療覆蓋範圍和成本控制的期待,這讓許多人對未來醫保體系的穩定性心生疑惑,擔心失去現有保障。
稅收改革方面,雖然企業稅率的下調理論上有利於商業環境,但在實際操作中,廣大中低收入階層並未感受到預期的薪資增長紅利,反而目睹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經濟結構失衡加劇。
川普獨特的溝通方式和行為模式,以及他對敏感議題的處理手法,深深觸動了眾多選民的情緒神經。他尖銳的言辭、對女性、移民群體的評論,甚至在一些場合展現出的挑釁性態度,被視為不利於團結全國民眾,加深了社會的分裂感。此外,他與新聞界的關系緊張,頻繁指責媒體報道「假新聞」,這種對立態勢被認為破壞了媒體自由與資訊透明度的基礎。
再說此前的疫情,川普政府最初的反應,包括對病毒嚴重性的低估,以及後期防控策略上的混亂,成為民眾眼中的一大敗筆。他的抗疫方法常常與公共衛生專家的科學建議背道而馳,影響了公共衛生政策的有效性,進而導致病例激增,醫療系統承壓,經濟活動受限。
在佛洛伊德案等一系列事件引發的「黑命貴」抗議活動中,川普的言論和行動往往被批評為加劇了種族間的緊張關系。他對執法機構的支持和對抗議者的態度,被廣泛解讀為漠視非裔社群的訴求,忽視系統性種族歧視存在的事實,疏遠了許多追求公正與平等的選民。
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接連結束一系列國際協定和組織,包括【巴黎協定】、【伊核協定】,以及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關系疏遠,都被認為削弱了美國在全球舞台上的領導力和信譽。這種單邊主義的外交策略讓傳統盟友感到困惑,甚至失望,美國與歐洲和其他關鍵夥伴之間的紐帶變得脆弱,跨大西洋夥伴關系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驗。
還有,川普政府的一些決定和行政行為,包括對司法系統的幹預,以及在最高法院提名保守派法官的做法,被視為挑戰法律權威與司法獨立的傳統。
尤其在他對此前大選結果的激烈質疑中,暴露了對民主程式的懷疑,加劇了政治兩極分化,動搖了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長期維系的政治共識,引發公眾對國家治理體系穩定性的擔憂。
說白了,川普的執政風格和某些政策選擇加劇了美國政治氛圍的極化。他對反對聲音的強烈回應,以及在社交媒體上的直接對抗,往往會挑起激烈的公眾反響,進一步分裂社會,強化了「紅藍州」之間的鴻溝,使得兩黨間的對話與妥協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