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 澎湃新聞記者李思潔 圖
1月31日上午,2024世界數位教育大會平行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在「人工智慧與數位倫理」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會後,鄭慶華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采訪,聊了聊他對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看法。
大模型是教育「雙刃劍」
鄭慶華表示,人工智慧已經在有無形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校的「管」。當然,人工智慧不能被局限在解決作業、提供答案的層面,相反,要做到更好地套用人工智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強化專業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問題為導向創新理論和方法,破解工程技術的難題。
鄭慶華舉例,以前學校可能不大關註學生平時在看什麽書,研究什麽具體問題。事實上,學生對大模型的每一次提問都反映了他們所想所關註的,所以現在透過大模型可以分析學生在分析什麽、思考什麽、提出了什麽問題。同時,可以透過大模型分析、找到學生的難點與興趣點,這樣就可以幫助老師精準地對學生進行輔導。
此外,大模型對學業評價提供極大助力。在傳統教學中,進行因人而異的差異化評價較為困難,「過去只能透過一張卷子來評測」,鄭慶華表示,未來教師可以透過大模型對學生的全過程、多維度來進行分析評價,找出他的優點與短板。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背景下,如何解決個人化問題,人工智慧為之提供一個很好的可能性,「我覺得未來幾年內,教育評價的手段、方法一定會有比較大的躍升。」
當前人工智慧互聯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次生問題,比如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會被削弱,線下交流機會也會減少。在教育、育人的過程中,情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不能用數位化完全替代。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動使得教育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
鄭慶華認為,人工智慧賦能教育只是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手段、方法、效率、品質,使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可以在虛擬環境下也可以順暢地進行,但是絕對不能替代真人教育,否則人和人就變成了機器跟機器的交流一樣,違背了教育的初心,「我們需要用愛用真情實感、用能力、用塑造用素養去真正的教化人,提升人、培養人。」
要訓練好機器,讓機器人按照人的價值導向做事
鄭慶華向記者介紹,於同濟大學而言,其土木工程學科正在建立學科大模型,能助力解決很多學科難題。同時,人工智慧也賦能了教學全過程的管理。據鄭慶華介紹,同濟大學全校每天要錄制幾百門甚至上千門課程,透過錄制課程,可以分析老師每門課程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面對數據資源爆炸性增長,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龐大,人工智慧就是要把過去的離散的數據資源和算力資源進行充分融合,從中挖掘出新的價值,然後用新價值來改進科研手段,讓過去人所做不到的、發現不了的問題,讓機器人分析。
「所以我講了一個觀點,就是人工智慧要正確地賦能教育,首先我們得把機器訓練好,讓機器按照人的價值導向去做我們想讓他做的事情,而不能讓機器來支配我們,這是我們現在要面臨克服的難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