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確很快。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超越德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到了2023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就已經超越日本,優勢一直保持了全年。
中國在汽車產業和技術創新、升級優勢後的體現。
說明不僅在新興產業中我們實作了彎道超車,在傳統的汽車行業上也會趕超德日;在我們整個全品類工業優勢的發力下,遲早會形成對曾領先的老牌行業國家碾壓。
中國本身就是全球最大機動車輛市場,我們的造車規模本來也不小。比如在2021 年,中國機動車銷量就達到 2,630 萬輛,占全球銷量 32.34%。
加上技術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升級和創新,現在全球高級別自動駕駛專利中國占比超過50%,中國動力電池技術專利全球占比74%,中國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全球占比84%,中國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慧網聯乘用車市場滲透率42%,中國汽車引領全球態勢越來越明顯。
現在我們的比亞迪、奇瑞、長城等品牌的國產汽車,在國內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一半,而且上漲速度非常快;出口也一樣。
2020年汽車出口108萬輛。
2021年汽車出口219萬輛。
2022年汽車出口340萬輛。
2023年汽車出口500萬輛。
去年12月,小米也釋出了第一款電動汽車首款量產車——小米SU7,宣布目標是成為世界五大汽車制造商之一。
在規模加創新帶動下,中國汽車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越來越高,銷量一旦領先就很難被超越了。
再看日本。
什麽突然不行了呢?
印象裏日本的創新能力強,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他們所謂的創新只是基礎技術至上的改良和產品化,並不是真正的原理突破,頂多算是在別人創新的基礎上再「做到極致」。
從半導體到照相機,從遊戲機到汽車,雖然日本產品做得不錯,但幾乎沒有日本人的原創!
加上日本人思維的故步自封沒跟上行動網際網路時代。
比如日本人認為,電動車是油車的電動化。
中美國則認為 電動車是智慧型手機的汽車化。
這樣的認知就註定了日本就算搞定了鋰電池和馬達,也搞不出來中美這樣的智慧化電動車。
到現在他們還強調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老三樣,是與世界脫軌嗎?結果銷量開始下滑。
2023年上半年,豐田汽車、本田汽車、日產汽車及馬自達在華銷量同比均出現大幅下滑。
目前馬自達跌幅超過40%,日產,本田同比跌幅超過20%,豐田跌幅最小,也有2.8%。
不光在國內市場,日本在世界市場的銷量也在跌。
2019年,日本汽車銷量達到519.52萬輛,同比下降1.5%。
2020年,日本汽車銷量為459萬輛,同比下降11.5%。
2021年,日本汽車銷量444萬輛,同比下降3.3%,
2022年,日本新車銷量為420萬輛,同比下降5.6%。
面對崛起的中國汽車競爭,日本車已經開始節節敗退。
更要命的是,日本還跟隨歐美制裁俄羅斯,主動放棄一億人口的汽車市場,中國品牌特別是奇瑞迅速補充了市場空白;估計中國去年200萬汽車出口增量中,俄羅斯貢獻了近80萬輛增量,其中奇瑞占大頭。
日本一共有三大產業,其中家電產業十年前就被中國徹底征服了,引以為傲的東芝現在已經是倒閉的邊緣;
資訊工業目前只剩下一些高端原材料生產還在繼續,成品基本都被中美韓壟斷,幾乎沒有日本的生存空間;
目前產業鏈最長,就業人數最多的就是汽車產業。現在看,這個寶貝疙瘩也夠嗆能保住了。
如果汽車出口也被中國徹底打敗,日本衰落的速度會比我們想象中更快。實際上日本這些年來的薪資幾乎沒增長,反而因為貨幣貶值購買力持續下降,中日間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近。
依據公開數據推測,日本今年的人均GDP會被南韓超過,GDP總量會被德國超越。持續半個世紀的日本神話終於要被終結了,而日本也終將回歸到它在歷史中該有的位置上-----
一個邊緣的東亞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