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寶藏海島行丨在海上收菜是一種什麽體驗?

2024-02-02新聞

新華社福州2月2日電(記者周義)南日島漁民的一天,是從淩晨兩點半開始。此時,夜幕還籠罩著大地,記者穿好防水服,跟隨龍須菜養殖戶楊振華出了門,開啟了一天的工作。

這是南日島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蔡昊 攝)

坐著摩托車來到海邊,遠處已閃爍著點點燈光,頭戴探照燈的每個漁民都在與時間賽跑。「來上船,我們加快節奏。」一邊招呼著記者上船,楊振華一邊準備好漁具。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響起,船沖向了指定海域。

「大家淩晨來收菜有什麽講究嗎?」記者問。「龍須菜收購商中午來拉貨,他們要趕下午最後一班輪渡出島,所以我們要早起,趕在中午之前收完。」楊振華回答道。

十幾分鐘後,船停下,楊振華與其他兩個漁民迅速行動了起來。只見一個漁民拿著鐮刀,單獨乘坐泡沫小船下了水,他從水中摸索出一根粗繩,並割斷了繩端與塑膠浮球的連線處。隨後,另一位漁民拿著竹鉤把粗繩撈到了大船上。重復幾次後,船上已經攢了五六根繩,楊振華拉過繩「合五為一」,系在了攪菜機上。隨著機器的齒輪轉動,繩子一點一點地被拉出水面。附著在繩子上的龍須菜也「露出廬山真面目」,只見它的外觀如紅棕色頭發絲,密密麻麻,被機器卷進了袋子中。

這是2月1日在南日島附近海域拍攝的龍須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記者試著收菜。等船稍穩,記者把手伸進水裏割繩子,一入水,刺骨的冰冷讓手不自主地收了回來。「冬天水冰,我們的手經常凍得發抖。」旁邊一位漁民說。記者一咬牙,又把手伸進水裏,抓住繩子,開始拼命猛割。反復割了十幾秒,繩端斷裂,記者趕忙抓住繩子遞給了拿竹鉤的大哥。等記者爬上大船,拿起竹鉤一提,感到好重。

「一根繩長5公尺,繩上的龍須菜有二三十斤重。」楊振華說,漁民把繩子拉出水面1公尺左右,剩下的都交給機器。記者在楊振華的幫助下完成了收菜,接下來在船上打起了下手。

兩三個小時裏,楊振華開著船在海域上繞圈打轉,反復收菜。經過半夜勞作,船上已經堆積了上百袋龍須菜。趁著早飯的間隙,漁民們稍事休息補充體力。「老一輩人用的是小船,沒有機器,所有活都得靠人工幹,一條繩子需要三個人才能拉起來。」楊振華說,他養殖了20畝龍須菜,3個人現在一天能收1000多繩,以前只能收500繩。

2004年,20歲的楊振華子承父業,開始耕耘這片海域。在歷經海魚、貝類等多種養殖品種後,選擇了市場較好的龍須菜。如今40歲的他,臉上黝黑,手上布滿老繭。「一年收四季,一季持續一個月,最累的是睡眠不足。」楊振華說。

南日島是福建第三大島,大部份島民世代以「漁」為生。耕海牧漁數十載,「南日三寶」鮑魚、海帶、龍須菜成為島民的「財富密碼」。2023年南日島海水養殖產量20.34萬噸,漁業總產值達47.69億元。

這是2月1日在南日島附近海域拍攝的龍須菜養殖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周義攝

「討海」是個辛苦活,當談及二十年來的變化時,楊振華最大的感觸是養殖的人越來越多。「生態好,水質好,收成好,大家都能在家門口賺錢。」楊振華說,自己去年也買了一條更大的船。

飯後,三位漁民又開始了一輪新的作業。臨近中午,船到碼頭,一筐筐龍須菜被擡上了岸,霎時,采購者「蜂擁而上」。貨物賣完,楊振華揩揩臉上的水漬,不知是汗水,還是濺起的海水。

「希望菜收得更多!」新春將至,楊振華對於這片大海有了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