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16日電(記者陳國峰)時值臘月,又到了草莓西紅柿采摘的季節。走進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逄王一村的子航家庭農場,一個個溫室大棚裏人頭攢動。「草莓西紅柿酸甜可口、皮薄汁多,深受大家喜愛。」看著熙熙攘攘的遊客,農場經理周國棟臉上洋溢著喜悅。
周國棟畢業於青島農業大學,2015年回村開啟創業之路。他創辦家庭農場、註冊多個商標,以品牌賦能,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周國棟在大棚內檢視蔬菜長勢。新華社發
坊子區是農業大區。坊子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光亮介紹,當地以發展「規模化、品牌化、園區化、智慧化」的都市現代農業為目標,不斷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打造了一批優勢農產品品牌,目前已建成省級標準化基地7家、市級標準化基地7家,認證有機農產品53個。
逄王一品西紅柿、半截樓葡萄、柏台西瓜、水墨莊園熱帶水果、坊安蘆筍、杞都牛蒡茶……如今,說起坊子區的農業品牌,很多市民如數家珍。
品牌的塑造離不開人才支撐。坊子區持續加大農業人才培育力度,2023年以來培育「土專家」「田秀才」等各類鄉土人才1000余名,帶動建設示範園區、合作社120余個。
「創牌」容易「守牌」難。一些合作社和種植戶引入先進農業技術,為產業發展插上「科技翅膀」,擦亮農產品金字招牌。
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立體栽培溫室大棚。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走進位於坊安街道窪裏村的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10層立體栽培技術的溫室大棚蔚為壯觀,一盆盆油菜、苦菊、芹菜、菌菇等按照不同習性有序排列,上面3層是喜光蔬菜,中間3層次之,接下來3層為不喜光蔬菜,最底層是菌類。負責搬運盆菜的自動導向搬運車沿著既定路線穿梭,猶如工廠車間的生產場景。
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劉國盛說:「我們用種植槽立體栽培技術種植的草莓,種植株數比傳統種植方式提高了20%;植株光照充足,果實著色均勻,商品果率達93%。」
合作社負責人劉向東介紹,在「玉泉窪」品牌引領下,窪裏村年生產有機蔬果6000多噸,實作產值約8600萬元,帶動周邊22個村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