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大學考核老師的標準來算,別說大學教授,可能就講師,就能完爆頂級碼農,但如果按開發能力來算,一般某個行業,比如java,有5年經驗的程式設計師,論能力應該就比不少大學教授強。
以上可能是正確的廢話,但事實如此,因為大學和軟體公司,采用的是不同的考核標準。
大學裏怎麽考核呢?不少學校算工作量(即公司裏的kpi標準)是方法是,看發表的論文,當然核刊最好,然後看講課或帶學生的工作量,不少學校還看基金課題或做計畫創造的價值。
其中論文數量也包含了出書數量,講課帶學生的工作量,可以是一個學期帶的課時數,或者是輔導學生競賽的工作量,或者是專項研究的工作量。而基金一般是,比如某老師接了個國家或省部級或其它級別的基金,到時候出成果,計畫一般是,憑關系到外面公司接些計畫,然後帶學生做,不過此類計畫的規模頂多屬於中小型計畫。
而軟體公司裏考核員工的方式大家都知道,所以大學老師和程式設計師如果說有交集,一般也是指有渠道接計畫的老師和程式設計師,大家都是一起做計畫,但其它方向,由於考核方式不同,所以沒法比。
比如用Java,大學老師一般是,講java系列的課,比如java核心,資料庫,spring boot或web,有些學校還會講微服務spring cloud alibaba,講課時跑通些案例,然後帶學生做些畢設,有些學校畢設計畫是源自xx開源的xx管理系統,一般老師也會認,只要論文文字別重復率太大即可。
或者是,寫些java方面的文章,比如高並行情況下的元件使用情況等。相比之下,一般公司是用spring boot做各種增刪改查業務的計畫,如果有並行需求,會引入微服務或高並行元件,開發過程中,一般還要偵錯bug和解決各種問題。
本人為什麽會知道這些呢?因為本人出的一些java書被一些學校做了教材,所以對學校講課和使用java的情況有一定的理解。說句吹牛的話,由於本人平時會兼職帶培訓班,所以讓本人去帶本科生,至少在java方面應該是沒問題。
所以如果說,有5年工作經驗的程式設計師,論開發計畫的實戰能力比有些大學教授強,這應該是普遍現象,但如果讓一些有工作經驗的程式設計師去寫論文帶學生,這真就為難程式設計師了。
這裏再說個點,即技術源自實踐,還是說java,一些java架構所需的技能,比如高並行分布式微服務,或者是devops servicemesh等,同樣是程式設計師,如果是一些小公司的程式設計師,計畫裏沒有此類技術的實踐機會,要掌握相關技術很難,更何況在大學教學環境,甚至沒法模擬軟體開發的真實場景,所以一些大學老師論技術,比不上有實踐機會的程式設計師,這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