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專訪張占斌:深化改革需要把人們的積極性更充分地調動起來

2024-07-27新聞

經濟觀察報 宋笛/文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

【決定】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決定】指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時間節點: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錨定總目標,【決定】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教授張占斌說,【決定】不僅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措施相銜接,更將改革向深化推進,呈現出更全面、更具體、更重體制建設的特點。

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下稱【說明】)進一步指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點,強調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調了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豐富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完善有利於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張占斌說,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而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既然是首要任務,所有改革措施、所有制度的完善就要盯著這個目標。

此外,【決定】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外,也提出要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張占斌說,推動國家治理也需要改革具有一個更廣泛的視角,「但治理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管’,而是一個多方參與的過程」

按照【決定】設定的時間表,改革措施需要在2029年完成。對此,張占斌說,這張改革時間表反映了改革決心大、底氣足,但難度是不小的,甚至可以說任務是很艱巨的。

要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改革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和活力。【決定】也有多條相關改革措施:「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加強誣告行為治理」等。

張占斌說:「如果社會上的人沒有心氣兒,沒有積極性和熱情了,那改革推動起來就會阻力重重。所以要更有力地深化改革,首先要把人們的積極性更充分地調動起來。」

|對話|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經濟觀察報: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定】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措施是如何銜接的?

張占斌: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這種銜接。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我們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這實際上是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中邁出了關鍵性、決定性的步伐。經過十年建設,實踐證明這一改革方向是正確的,【決定】再次強調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現在看,整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等。市場經濟體制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方面,需要進一步向高水平邁進,因此強調了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決定】對2035年的目標如此表述:「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35年目標中把「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單獨寫進去了,表明了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和特別期待。

這釋放了一個訊號,就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不移讓中國市場捍衛市場經濟的尊嚴,堅定不移地透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來提振信心、扭轉預期、凝聚共識、增強動力。

經濟觀察報:與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藍圖相比,【決定】及【說明】提到,「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於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如何理解高品質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

張占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而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既然是首要任務,所有改革措施、所有制度的完善就要盯著這個目標,所以我們能看到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於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實作高品質發展,需要一系列體制機制建設,這就涉及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涉及如何更好地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等。

經濟觀察報:【決定】強調了市場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還提及了要「彌補市場失靈」。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將會迎來更多規範性政策?

張占斌:這個提法之前也出現在不同的檔中,但這是首次進入【決定】這樣級別的檔中。我們之前說很多領域是「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管、一管就死」,所以現在提出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什麽叫「管得住」?這絕對不能機械地理解成要一刀切,要嚴管。「管得住」換個詞理解,應該是叫「管得好」,本意是希望政府能夠有效地彌補市場失靈,管住市場中那些不好的部份,而不是什麽都管。

但什麽是好的,什麽是不好的,是很難判斷的。特別是在新的行業、新的模式不斷出現、快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幹部可能會跟不上形勢。幹部看不懂、看不清,就亂幹預,肯定做不到「放得活」,也做不到「管得住」。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實際上對有為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不斷提高自己的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自己對市場的規律性理解和認識。

經濟觀察報:【決定】還有一些值得關註的提法,比如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之外,又增加了一條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如何理解這第三個「相適應」?

張占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隨著整個國家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治理水平也需要進入高水平發展階段。

國家治理涵蓋範圍極廣,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安全,都在治理的範疇中,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改革的不斷推動,將推動「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納入改革目標,也意味著改革需要一個更廣泛的視角。

當然,國家治理並不能簡單理解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管」,「治理」更多強調的是一個多方參與,共同推動國家發展的過程。

經濟觀察報:與國家治理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決定】提出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這個和此前「健全宏觀調控」的表述有所不同,特別是其中提出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這將是一個什麽機制?

張占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表述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從「一五」計劃開始,我們每五年就會出台一個五年規劃,同時我們還有一些中長期規劃,這是我們國家宏觀政策上一個很大的特點,這個特點保持了政策的延續性和銜接性。

但隨著規劃的制定,我們漸漸發現,其中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我們還出台了一些專項規劃、區域規劃進行配套,慢慢就形成了一個規劃體系。

接下來,規劃的落地又需要更多政策的配套,要有政策體系進行協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變成了以前有些地方說的「規劃規劃,墻上掛掛」,變成一個走形式的事情,規劃失去了本身的引導和約束作用。所以,規劃不僅需要有系統性,還要與政策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體系,這樣才能一張藍圖繪到底。

「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就是希望將頂層設計的大方向和時間節點,特別是一些有具體指標的方向和政策銜接起來,要讓政策跟著時間節點不斷跟進。這也是屬於國家治理的一部份。國家要是沒有大的規劃,沒有政策的銜接,一旦列車發動了,再要掉頭,就會耽誤很多時間,造成很大的浪費。

經濟觀察報:【決定】涉及諸多領域,但其中也有一些主題詞,比如我們能看到「城鄉」是一組關鍵詞,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圍繞推動城鄉融合推動的。

張占斌: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關註的改革內容。目前推動城鄉二元制融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時代召喚:如果我們城鄉再不進一步融合,我們經濟增長的動能就會出現缺失。新市民化的推動,可以讓農村人口更好融入城市,他們會在城市裏消費、置業,也會給經濟註入新的動能。

此外,這種融合也會逐漸推動解決長期的二元制問題,推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這實際上也是共產黨要解決的一個歷史性問題。

經濟觀察報:【決定】中有多處提到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措施。此外,多處還提及了對各類企業、各種所有制的統一要求和期盼,比如「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等,這釋放了哪些資訊?

張占斌:一方面,【決定】強調了對各種所有制平等對待,國有經濟、民營經濟是同等重要的,做了好事都要表揚、做了壞事都要用法律約束,這就是「一碗水端平」,不管國有經濟、民營經濟,都得在同等要求、同等待遇下進行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民營經濟還是具有很多特殊性,實踐中面臨著更多不平等的競爭環境。因此,【決定】也提出了很多保護民營經濟的改革措施,比如要「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計畫建設長效機制」「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這些都是民營企業在開發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經濟觀察報:【決定】中對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的定位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如何理解這一定位?

張占斌:市場化和法治化是中國改革的兩輪,中國改革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個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中國改革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有了這兩個輪子,我們的治理水平能不斷提高,制度優勢能不斷凸顯,中國改革才能不斷向前推進。

改革需要激發社會積極性和活力

經濟觀察報:總體來看,【決定】體現了哪些特點?

張占斌:整體讀下來,【決定】有幾方面特點是比較鮮明的。

一個特點是全面、具體。【決定】涉及的領域很全面,每個領域裏的改革措施又十分具體,等於清晰地把改革的「大寫意」透過每個領域的「改革施工圖」畫了出來。

另一個特點是註重制度建設。「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的原則之一。【決定】的改革措施很多是和機制體制建設、制度建設緊密相連的。鄧小平就曾講過:「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域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鄧小平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可以說是制度建設「始於鄧」。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如果我們把這些制度都能夠更好地構建和完善起來,我們也可以形象地說是「成於習」。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制度建設不是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有些幹部容易將「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錯誤理解為制度越多越好。

所謂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指要從實效出發,以是否適當、是否管用作為制度建設的標準。該完善的制度要完善,該改的制度要改,該廢止的制度也要廢止。制度建設中也要註重適當留白,這樣才能給社會和市場一個探索的空間。制度太多、管得太細,可能就沒有探索的空間了。

【決定】提到,「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我們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為我們的某些制度與新質生產力並沒有完全匹配,所以才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並透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這才是目的。而不是用很多制度把生產力給管住了,把社會活力給管住了。這也是為什麽要強調「秩序和活力」的原因。

此外,【決定】與民生、與老百姓急難愁盼緊密相關的內容更多了,也更全面了。

民生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也好、制度完善也好,最終目的是要讓人們過上更好的日子。從這個角度講,下一步改革需要透過各種方式,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更多人對改革的熱情和積極性,將改革不斷推進向前。

經濟觀察報:此次【決定】在很多內容上體現了「問題導向」的原則,並提出了改革要「更重實效」。對此,你怎麽理解?

張占斌:這兩年社會經濟遇到不少困難,壓力較大,大家都有點焦慮,對改革的預期就很高,希望【決定】中的改革措施能有些「大當量」效果才好。但實事求是地講,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深水區需要非常整體、精細的改革措施來推進:一方面改革要往更加全面的方向走,不像以前一樣,集中在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方面;另一方面,改革措施需要非常具體,要有針對性地把一個領域的改革措施說明白了,改革不僅要提供一張「路線圖」,還需要提供一張「施工圖」,要透過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一步步推動著這個國家往前走。

這也是【決定】強調,「更加註重系統整合,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的原因。

經濟觀察報:一方面改革措施比較具體,另一方面300多項改革舉措也有非常明確的完成時間表——2029年,這釋放了什麽訊號?

張占斌:這張改革時間表反映了改革決心大、底氣足,既然提出了這樣的時間表,也表明了黨中央有決心有能力有辦法來完成這個重大的歷史任務。但從難度看,是不小的,甚至可以說改革的任務是很艱巨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改革時間表也是一種倒逼機制。

經濟觀察報:你多次提到「積極性」和「活力」,這兩個詞也多次出現在【決定】中,它們對中國改革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占斌:這是兩個很重要的詞匯。改革一方面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一方面要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社會活力是什麽?社會活力就是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只有人人都想著推動改革、推動現代化發展,我們的改革事業才能不斷向前推進。這也是我們從此前的改革中積累的經驗。

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有的地方、有的人比較有積極性,而有的地方、有的人積極性就比較弱,就是我們所說的「躺平」。當然「躺平」中有些可能跟個人主義有關系,比如個人的患得患失、不思進取。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一些制度和機制體制還不夠合理,限制了很多人,甚至限制了一些幹部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這也是我們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制度和體制機制都非常圓滿的話,是100分的話,那我們今天可能就不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了,而現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經濟觀察報:【決定】也強調了改革積極性的問題,你認為有哪些關鍵點值得關註?

張占斌:【決定】很多內容都意在調動改革的積極性,比如提及「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從這點出發,我們要支持和引導更多積極支持改革、營造改革氛圍的言論,要及時消除一些否定改革,破壞社會氛圍的言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改革需要一個更有活力的社會氛圍。【決定】提出了「加強誣告行為治理」,這也是因為有些誣告現象破壞了寬松的社會氛圍,讓想幹事兒的人不敢幹事。【決定】還提出「嚴格控制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考核總量,提高調研品質,下大氣力解決過頻過繁問題」,這也是給基層減壓,調動基層積極性,釋放基層活力的措施。

這些都是增強社會活力,提高改革積極性的措施。有些措施和方向此前也都多次強調了,但有些地方落實得不夠。

如果社會上的人沒有心氣兒,沒有積極性和熱情了,那改革推動起來就會阻力重重。所以我們要更有力地深化改革,首先要把人們的積極性更充分調動起來。從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積極性調動更為迫切:一是要調動廣大科學工作者,特別是科學家的積極性;二是調動廣大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調動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積極性;四是調動廣大幹部特別是地方幹部的積極性。也只有透過不斷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才能為中國現代化註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