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大多數熱衷於「看電影解說」的人,是沒區別的。或者區別就是,電影解說看起來更舒服。
雖然我個人比較討厭大部份電影解說(偶有好的,之前看那個木魚不錯),但一件事能夠流行,其實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誠然,現在許多人都對「這個男的叫小帥」、「那個女的叫小美」這種宛如智障一樣的解說厭惡不已。
但對於愛看這種東西的受眾來說,已經足夠了。
大家要捋清楚一件事,很多人 「總是做一件事,不代表他熱衷於此,而在於他暫時沒得選」 。
拍電影,在大多數國家,是商業任務。而在中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是政治任務。
但無論是「商業任務」還是「政治任務」,背後都擔當著巨大的風險。因為無論是賠錢還是受處分,都是出品方不想接受的損失。
所以能制造這些作品的人,必定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的業內精英。因為你的能力高於其他人,或者你後門比較硬,有資源優勢,你才能參與制作電影。
而這些人做出的東西,往往在藝術表達中屬於「晦澀難懂」的一類。哪怕是大眾如王晶,其實一些比較用心的電影裏,也會加上各類「慢鏡頭」、「長鏡頭」來進行主題深化。
而這些東西,對於許多根本沒什麽耐心的觀眾而言,完全不是藝術表達,而是「我操怎麽還沒往下講趕緊的啊,你在這墨跡你媽呢」。
這就形成了一種矛盾:
再大眾的精英也是精英,你以為你在精英圈裏已經臭大街了,但其實大眾還覺得你身段不夠低。
而自媒體時代,這些東西都不用技術含量,也不需要太多內涵,甚至按郭德綱說的,你一個無業遊民,隨便註冊個帳號「就是條狗」,也能大談特談。120分鐘的電影,你做個劇情簡介,五分鐘就能說完。
看電影對有些人來說是「影像spa」,對我這種比較俗的人來說則是「精品故事會」,但對於比我還俗氣的人來說,可能就僅僅承擔兩個任務:
1.大概知道一下起承轉合,看一看裏面的帥哥美女以及金句
2.可以大致了解這部片,以後吹牛逼的時候能跟人說自己看過
而且,有,且只有這兩樣需求的觀眾還不少。那他們自然會成為這類電影解說的最佳受眾。
當然,這個行業我估計也幹不久了。因為擦邊的太嚴重,其實某種程度上就是在侵權。大號不敢多做,小號則十分不正規。或許以後會越來越少。
但起碼它的存在價值是有的,因為電影對於每個人來說,意義是不同的。你不能覺得「看原片的高人一等」,雖然這也許是真的,可這樣會給你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為「愛看電影解說」的人,雖然看似是在「珍惜時間」,但其實往往,他們擁有更多時間。比如罵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