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也是交往了近兩千年了,其間恩恩怨怨說之難盡。中國和日本將來還會繼續做鄰居,繼續交往,鄰居做得好不好,對雙方的未來都關系極大。因此,我覺得有必要簡要分析一些中日之間的心理歷史。
傳說中的中日關系史開始得很久了,比如有說法,日本人是原來浙江或雲南那邊的人渡海過去的。還有一種更常見的說法是說,當初徐福帶著童男童女逃離秦朝統治後,就渡海去了日本。這些都不是不可能,也有一些佐證,但是並沒有很可靠的證據。中國人或日本人相信不相信這些說法,也往往都有各自的動機。比如在日本向往中國的時候,這種說法會讓日本人感覺比較好——就像我們想說自己的祖先是大人物一樣的心理。日本侵華的時候,這個說法也可以用來宣傳,說我們同文同種,本來就不算異族——所以你們投降也不算是漢奸。
有確切根據的中日關系開始於漢代,距今接近兩千年的時間。那時的中國是大國也是強國,日本來朝貢,被封為「倭奴國」。雖然「倭奴」這個詞,在當時也許並不是很負面。但是,也許多多少少還是有點輕視的意思。作為回應,隋朝時「倭奴」國王給中國皇帝寫信時自稱「日出處天子」,把中國皇帝稱為「日沒處天子」,也給自己起了一個國名叫作「日本」。從這裏看出,日本在中國面前多少有點自卑感,但是不甘心於這種被輕視,所以不僅要平起平坐的感覺(你我都是天子)還要強調自己的優勢——我是日出的地方,你那裏是日落的地方,當然聽起來前者更好了。
但隋唐時期,甚至之後的宋代,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的主流一直是十分尊敬的。他們派遣大量的「留學生」到隋唐來,虛心學習中國的文化,從典章制度到生產技術、文學藝術樣樣都學。日本文字,也都是在中國文字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中國西安清水寺就是創立日本文字的地方。唐朝和日本有過一次戰爭,而這個戰爭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在日本,這更增加了他們對強大中國的敬畏,加強了他們學習中國的動機。從心理層面,實際上日本對中國的態度有點像兒子對父親,愛戴、敬重、也畏懼。而中國對待日本的心理也有點像父親對兒子,雖然樂於幫助但是有點輕視。現代的中國人往往恨恨地把日本人看作忘恩負義的學生,至少在那個時代的日本人不是這樣的。
南宋亡國,蒙古人占據中國之後,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人,應該也是很難過的。「崖山之後無中國」(蒙古人徹底擊敗宋代軍隊是在崖山),是日本人的說法。體會說這個話的心理,絕不是一種幸災樂禍,而更像是深深的傷感。這是日本對中國的第一次「理想化破滅」,因為那麽強大的中國,居然被亡國。
明代復國,中國的文化得到了復興。日本人,也重新接觸和學習中國文化。當然,不甘心被輕視的日本人,也還是有機會就要挑戰一下中國人的。因此又有了豐臣秀吉挑起的對中國的戰爭,這次中國經過艱苦奮戰,最後也獲得了勝利。日本人對明代的中國的心態,還保留了對唐宋中國的尊敬和向往。豐臣秀吉和中國作戰,也有一種想打到中國去,成為中國人的動機,這也是向往中國的一種表現。
清代,中華文明再一次衰落。日本第二次理想破滅。清代之後,日本人已經不再把中國看作中華文明的載體,他們認為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華文明代表,而中國卻已經淪為「蠻夷之地」。明亡之後,中國最優秀的文人之一朱舜水去了日本,在那裏傳播中華文化,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借助日本的力量,趕走外族入侵者,恢復中華文明,這也強化了日本人作為中華文明繼承人的自信。
這之後,直到今天,日本人對中國的心理是,對宋亡國之前的中國,依舊是尊敬和向往,但是對當今的中國則很輕視。看到過去中國文化那麽偉大,而現在卻如此衰落,日本人對中國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也很像一個兒子發現自己的父親現在變得很無能時的那種憤怒。心理學把這稱為對父母的理想化破滅所帶來的暴怒。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種追求完美的特點。這個性格的好處,是讓日本人做事認真。日本的工業成功,這個性格功不可沒。但這個性格的缺點是,他們對不完美的東西耐受能力非常差。如果什麽東西不完美,他們常常會想到的是,那就不如毀掉它。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好像就是這樣一個主題。小說中的主人公,對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金閣寺極為向往。於是他到了金閣寺做和尚。結果發現金閣寺的一些小缺點,發現金閣寺並不是完美的。當然,他也發現自己不像自己以為的那麽理想。痛苦之下,他決定燒毀金閣寺,也把自己燒死在這裏。心理分析時我覺得中國就是日本的金閣寺,他本來對它充滿向往,但是當他發現它不是自己向往的那麽好的時候,他就寧願毀掉它。近代日本幾次發起和中國的戰爭,對中國人非常殘酷,其中就有這樣的心理在:「既然你們中國人現在如此窩囊沒有血性,我就往狠裏打你,打到讓你有血性,或者徹底消滅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人提出對日本「以德報怨」,並不能讓日本人感動,因為他們認為這不表明中國人善良,而表明中國人無能。對這樣無能的民族,日本人當然不想道歉。而近代幾次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對日本人多了佩服,但是也多了仇恨。這種又敬又恨的心理沖突讓中國人很難受,因此,中國人更不願意去了解真的日本人,寧願用仇恨來壓抑自己的羨慕,或者用羨慕來忘記過去的仇恨。
知道了歷史,有助於預測未來。了解了中日之間的心理,我們對未來如何相處就有一點方向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和日本友好相處的前提,是中華文明的復興。中國沒有進步、沒有發展、沒有偉大文明的時候,我們試圖和日本友好是很難的,因為日本不願意和一個自己輕視的民族成為好朋友,更不願意和一個過去曾經偉大、但今不如前的民族友好交往。但是,如果中國走向了復興,有了偉大的美好的未來,則日本會很願意把對過去唐宋的那種敬重再次給中國人。
未來中國和日本的心理關系如何,其實,要看我們了。
資料來源:朱建軍【焦慮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