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4年兩岸關系發展機遇及挑戰

2024-01-03新聞

2024年來臨之際,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原競選組別由四組變成三組,其中國民黨侯康配、民眾黨柯盈配界定此屆選舉為「戰爭與和平」選擇,賴蕭配則倡議選舉為「民主與獨裁」選擇。值得關註是,普遍台灣民意高達六成認為應 「下架民進黨」,但約有三至四成民意仍認為讓民進黨持續執政。回顧與檢視2023年兩岸關系歷程與發展,兩岸互動歷經諸多挑戰與困難,風險與機遇並存。

民進黨執政後,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為兩岸對話與協商基礎,無論是第一軌域國台辦與陸委會對話及熱線,或第二軌域海協會與海基會難重新開機對話,即使第三軌域復委托模式官方授權社會組織協商亦付之闕如。同時,批判近年台灣承受來自大陸所謂不斷發動復合式「灰色地帶」侵擾,企圖分化台灣、孤立台灣、削弱團結及抵抗意誌。

兩岸敵意如螺旋上升,不僅台海地區成為全球戰爭風險最高區域之一;台灣已失去九個「邦交國」,既往馬英九執政台灣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刑警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亦無法參與。大陸對台啟動數波暫時貿易停止輸陸,及訴請針對2509項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民進黨兩岸政策陷入被動,成為反制式、批判式及以牙還牙缺乏多元政策工具困窘。

尤其在2024年台灣「大選」中,民進黨一再標簽化大陸汙稱介選,盡管大陸一再宣稱未介入台灣選舉。民進黨在選戰中不斷倡議「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標簽化在野的國民黨、民眾黨認同「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形成「親中賣台」行徑之「在地協力者」及成為受大陸對台統戰及認知作戰影響之物件。此不僅惡化台灣政黨政治、族群對立,也造成國家認同分化,不利於命運共同體凝聚。

蔡英文執政以來,不僅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及 「兩岸一國」;更是宣稱「對岸鄰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論」。同時,倡議「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之「一邊倒」戰略,鏈結美國印太戰略,成為圍堵中國大陸的「馬前卒」角色,甚至倡議勿存「疑美論」。

盡管民進黨在2022年11月台灣舉行地方九合一選舉大敗,僅獲取五席縣市長,印證 「抗中保台」路線在地方選舉中邊際效用遞減。選後至2024年初黨內確實出現公開呼籲調整兩岸論述及路線的議論,倡議以「和中保台」取代 「抗中保台」路線;然民進黨兩岸政策仍陷入「歷史路徑依賴」,隨著2024年大選白熱化,民進黨再次重新開機 「抗中保台」路線 ,且此次選舉在反中、抗中激烈程度及標簽化反對黨親中、賣台情況甚於既往。

首先,「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雖漸形成「和中保台」氛圍,但在二合一選舉卻又重新燃起「抗中保台」路線。民進黨執政後公開否認「九二共識」,兩岸當局欠缺共同政治基礎,互動陷入螺旋敵意惡性迴圈,大陸對台軍事威懾恐形成 「新常態化」。民進黨在地方選舉訴諸「抗中保台牌」失利,但在二合一選舉,仍不斷訴諸於「抗中保台」路線及「芒果幹」意識進行政治危機集體總動員。

民進黨籍台灣領導人候選人賴清德,雖宣稱遵循蔡英文兩岸路線,包括「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但更提出「務實台獨」、「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容許民進黨官網登載宣稱「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說法。同時,不承認「九二共識」,並標簽化「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批判「一中原則」帶來戰爭。賴清德兩岸路線比蔡英文更為激進,對兩岸和平穩定框架沖擊及其危害性更大。民進黨在「大選」中持續操作「抗中保台」路線,此極易激化大陸社會中華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情緒,致兩岸民間社會缺乏對話機制,致武統聲浪飆漲令台灣安全陷入戰爭邊緣風險中。

其次,大陸對台政策強調「硬的更硬、軟得更軟」,壓制及懷柔、胡蘿蔔與棍棒兼具。前者包括堅持「九二共識」及 「反獨促統」、「反台獨、反幹涉」,從既往強調反對台獨、處置「台獨」、遏制「台獨」及挫敗「台獨」;從「三個任何」到「六個任何」;公布兩波「台獨」清單名冊計十人。後者包括倡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途徑,堅持「融合漸統」、「融合和統」循序漸進策略,從既往提出「惠台31條」、「惠台26條」、「農林22條」措施;又提供台灣民眾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的「同等待遇」。

大陸一方面提出「反台獨、反幹涉」,加強軍事演習規模、力度及威懾力量、頻率,制約民進黨從采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到防止台灣走向「文化台獨」、「柔性台獨」及「漸進式台獨」;防止美日國際勢力幹涉台海議題,避免「台灣問題國際化」,藉此產生「嚇阻作用」。又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途徑,倡議「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特別是是倡議以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示範區,加強金廈漳泉、馬福同城化及一日生活圈建構,倡議「新四通」(通水、通電、通氣、通橋),以發揮「磁吸效應」。

無論是小三通、通水、金廈大橋興建或「新四通」實施,皆有利於促進兩岸經濟及社會融合,強化兩岸人民情感認同及文化認同,不僅促進「兩岸一家親」民族情感,也提升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透過兩岸交流與合作形塑中國認同及中華民族主義。目前兩岸融合亟需恢復經社文正常交流及合作,故「小三通」、兩岸直航、陸客來台觀光及陸生來台就學有其必要性。若能在台灣產生政黨輪替後在適當時機逐步全面復常邁向常態化及正常化,符合普遍台灣社會民意共識認為兩岸應加強對話與協商。

復次,兩岸關系受到中美、台海互動影響,美國宣稱不支持「台獨」制約台灣尋求「法理台獨」傾向。台灣社會因藍綠政黨意識型態及兩岸外交路線分歧,形成民進黨采取「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的「失衡」戰略;與國民黨主張台灣應走向「友美和陸」均衡戰略相沖突。民進黨提出勿存「疑美論」與國民黨倡議勿成為「強國棋子說」,標誌著藍綠政黨兩岸政策及外交路線差異性。

美國為維持其全球超強地位,實施印太戰略拉攏台灣成為其所謂民主同盟,升高台灣遭遇戰爭之風險系數;民進黨建構抗中保台路線,並以聯美日抗中戰略與美國印太戰略相接軌。美國積極拉攏台灣作為其戰略棋子及馬前卒角色,而其「以台制中」策略試圖「武裝台灣」,在印太戰略中發揮「聯台制中」、 「以台耗中」效應;如同俄烏戰爭中,美國極力「聯烏抗俄」、「以烏耗俄」,運用「代理人戰爭」以耗損俄羅斯的軍事及經濟力量。

但美國公開倡議並不支持「台獨」,也成為美尋求其國家利益之兩岸政策底線,不致於因台灣社會激進獨派尋求「法理台獨」,而使中美兩大國陷入「修習底德陷阱」。就此而論,為防止「台獨」危害中美及台海關系,美籍學者葛來儀等教授公開倡議民進黨應考慮凍結「公投台獨黨綱」,向大陸釋出政治善意,避免一旦綠營持續執政將造成兩岸關系之不穩定。

再者,美國藉由透過一系列友台法案,強化民進黨「聯美抗中」籌碼。例如透過【2023年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當中有多項內容屬加強美台軍事合作。對台措施方面,多項友台政策以修正案形式納入法案中,包括加強台灣震懾力【台灣和平及安全法】、容許美國會議員至台生活及工作【台灣友好法】,及監察美向台付運軍備之【軍備出口交付解決方案法】等。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審查的2024年國防授權法案是以台美軍事合作為主,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則是總統拜登有權撥款提供台灣軍援。

眾議院透過【台灣保證落實法案】,要求國務院定期檢討對台交往準則及每2年對國會送出報告。在非傳統的安全議題上,眾議院議員提出【不歧視台灣法案】、【台灣沖突嚇阻法案】與【保護台灣法案】。另推動洽簽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ADTA),協助解決雙重課稅的問題,為企業提供更多利基,鼓勵更多台美雙向投資及經貿合作。

此外,美國會重申支持美防衛台,並批準美軍印太司令部有權與台灣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要求拜登政府邀請台灣在2024年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提升台準備能力等。可以說,國防授權等方案強化美國「聯台制陸」反中路線力度,民進黨當局采取一邊倒「親美路線」,致中美間競合關系也會激化兩岸間沖突。無庸置疑,台一旦充當美代理人及棋子角色,這將激化兩岸軍事對抗。

第五,美台關系雖有實質性發展,但其發展有其局限性及天花板門坎。美國雖視台灣為圍堵大陸的戰略前沿,視大陸為戰略競爭對手國,足以挑戰美全球超強地位;2022年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曾引發大陸從六方面發動圍台、鎖台軍演。又2023年蔡英文過境美國,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賴清德過境美國,也引發大陸軍事演習威懾及台灣推出中美洲會議。

盡管民進黨宣稱現階段為台美關系處於歷史最佳時期,且美總統拜登曾四度宣稱協防台灣,但美國卻未公開宣稱出兵保護台灣、支持「台獨」,及讓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框架」與台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及「雙邊貿易協定」(BTA);而僅是與台灣簽署「二十一世紀台美貿易倡議」。甚至台灣已迫於美國壓力將台積電技術送到美本土設廠投資,電動車供應鏈也被迫「東向布局」,此恐減少台灣工作機會與降低台產業競爭力。

同時,美國亦難允許台灣參與「四方安全會談」(Quad )。此安全對話並無法完全發揮「亞洲版北約」作用,短期內仍是以「聯合軍演」和「象征性的戰略合作」為首要。美國參眾兩院透過「台灣政策法案」,大陸批判美國違反 「一中原則」及中美聯合三公報,藉此「武裝台灣」,與台灣形成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關系,這強化民進黨當局試圖「倚美謀獨」、「倚武拒統」誘因及動力。

第六,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促進兩岸城市交流、社會團體及政黨間交流與對話。國民黨籍台北市長蔣萬安勝選後,續辦滬台雙城論壇及擴大兩岸城市交流領域。台灣地區「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民進黨僅贏得五席,此恰恰印證推動「抗中保台」路線效應呈現邊際效應遞減趨勢。國民黨、民眾黨及無黨籍主政地方治理型態,形成「藍白無地方包圍綠中央」戰略態勢,推動兩岸城市交流、有效地方治理品質、社會團體交流、政黨間對話及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國民黨主政下兩岸當局因認同「九二共識」,故能展開對話與協商,從而產生 「藍白無執政地方」縣市包圍「綠執政中央」效應。藍白無透過共同推動兩岸城市交流及地方治理經驗分享,取得兩岸事務之話語權及主導權,致民進黨兩岸政策陷入被動、消極及反制困局中。藍白陣營及無黨籍擁有十七席縣市長執政,占台地方政治版圖高於四分之三,若從地方選舉到中央層次選舉能立基於 「九二共識」基礎上,不僅可促進兩岸地方城市交流及合作之質與量,也凸顯台灣社會中地方與「中央」層級政府兩岸政策具有嚴重沖突性,此一矛盾性預示著台灣兩岸政策因政黨政治存在變動可能性及契機。

基本上,台北市在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由於國民黨奉行「九二共識」及遵循馬英九路線,這與民眾黨執政宣稱「一五新觀點」、「兩岸一家親」、「世界上沒有兩個中國」、「一個中國原本不是問題」及「了解及尊重大陸當局對一個中國堅持」,即能啟動兩岸城市交流。同時,大陸運用海峽論壇,廣泛性與台灣社會各群體及地方縣市進行意見交流、促進彼此合作。相對於國民黨接受 「九二共識」,民眾黨僅承認「兩岸一家親」,藍營兩岸政策相對於白營更具積極性及開放性。

進一步言之,未來國民黨若能進一步參與或續辦國共論壇,及民眾黨與大陸間進行政黨交流,推動兩岸社會團體參與海峽論壇及各種對話平台機制,即能擴大兩岸政黨、社會組織及公民社會對話及協商,促進了解及合作共創雙贏。「藍白無」掌握大多數台灣地方執政後,促進兩岸城市交流與合作領域、提升地方治理品質,緩和兩岸關系敵對僵持。滬台雙城論壇作為民進黨主政下兩岸城市交流平台,已然成為當前兩岸最高級別對話平台,更加彌足珍惜。

最後,兩岸經貿發展正邁向關鍵轉淚點,雙方可能在「九二共識」基礎重新開機對話,也可能陷入惡性迴圈。大陸商務部於2023年年4月展開對台貿易壁壘調查, 12月17日公布初步結果,認定台灣涉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規則,將中止或部份中止「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給予台灣的關稅優惠。12月21日決定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部份產品關稅減讓,自2024年1月1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Youtube頻道【野電視94強】於12月21日發起網路民調,總有1.7萬人參與,針對「請問你認為民進黨敢廢了ECFA嗎?」題目,有79%民眾表示, 「不敢,民進黨承受不起廢ECFA後的經濟損失!」。【ETtoday民調雲】調查則也顯示,有47.1%民眾認為2024年若由賴清德當選,可能會讓兩岸經貿往來及人民交流變得更為倒退及關系惡化。

大陸呼籲兩岸雙方可在「九二共識」基礎,協商解決兩岸經貿關系所遭遇各類問題。若未來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雙方依然可就此協商,此意謂著原已生效中止12項石化業產品或可恢復零關稅待遇。然若台灣選舉繼續選出傾向獨立政黨候選人,持續堅持「抗中保台」路線、「聯美抗中」戰略及積極參與美國印太戰略,試圖藉由「倚美謀獨」、「以武拒統」繼續進行兩岸對抗,則此次涉及石化業12項取消關稅減讓應僅只是開始,未來不排除有擴大中止範圍的可能性。

普遍台灣民意顯示,民眾認為「和中保台」路線優於「抗中保台」,高達七成以上民意希望兩岸重新開機對話與協商;認為應采取「友美和中」均衡戰略而非 「聯美抗中」失衡戰略;應加強兩岸交流及合作,全面進行兩岸城市交流、政黨及社會組織、產業領域對話,及全面開放小三通、直航或通橋,並拓展擴大化恢復兩岸各領域交流,包括陸生來台就學及陸客來台觀光。

就此而論,台當局兩岸政策受到政黨輪替影響非常深遠,既可能因支持「九二共識」政黨執政,而重新啟動對話理順兩岸和平穩定關系框架;也可能面臨兩岸關系衰退,陷入「被戰爭」邊緣風險中。從俄烏戰爭、巴以沖突產生「戰爭情境效應」檢視,普遍台灣民眾越來越不認為美國會完全支持台灣介入兩岸戰爭,而是認為兩岸應加強對話與協商。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