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尹露|黨群服務中心賦能基層治理共同體

2024-07-21新聞
作為「黨領導城市治理的堅強陣地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黨群服務中心的擴散速度之快、覆蓋範圍之廣、布局密度之高、功能內容之多是當前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程中的突出現象。從空間生產理論視角出發,「空間」絕非簡單的物理實體,乃是社會化建構的產物,更蘊含著豐富的「社會關系」。黨群服務中心無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並聚合多元治理主體共建的結果。其間,各級各類黨組織發揮政治引領、組織協調與黨建動員作用,推動黨群服務中心的物理空間、社會空間與精神空間的共時性生產,整體性推進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
形塑物理空間:實作「共同在場」
在物理空間的層面上,黨群服務中心是具象化和視覺化的存在,體現為一方建築物實體,彰顯了黨的光輝形象。
在場景規劃上,地理區位常在沿街位置且毗鄰居民區,環境條件兼具在地人員流量和場地規模優勢,外在形態突出,具有明確的外觀標識和親民化設計觀感。內部陳設多以紅色為主色調,透過黨建宣傳墻設計、紀錄片播放等形式向入場黨員群眾展現黨的面貌、宣揚紅色精神與黨的方針政策;透過精細化劃分區域和配套相應物資和服務設施呈現為民服務事項,為民眾提供便利性服務場所。這些都保證了黨群服務中心作為公共性服務空間的辨識度、容納性、可及性和可用性。
在體系建設上,以市級黨建服務中心為領銜,在各區分別設定黨群(建)服務中心,向下推進「街道社群-(網格片區)-居民區」的層級化實體空間運作,同步在企業園區、樓宇等新興領域建設相應黨建空間,針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專設相應服務驛站,推進黨群服務陣地的全域建設。
在功能布局上,囊括了黨建服務、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等多類目服務,成為集組織生活室、黨建會客廳等政治宣講類,一網通辦自助區、服務咨詢、社群議事廳等基層治理類,兒童之家、婦女之家、青年之家等群團工作類,社群食堂、社群衛生室等民生服務類,圖書館、音樂舞蹈室、非遺手工館等文體生活體驗類的綜合服務空間。以黨群服務中心的物理場景為承載,基層黨組織得以聚合多元行動者並實作「共同在場」,各類主體因此擁有共同的行動界面,為後續多元黨建資源、服務、治理力量下沈至基層場域提供了基礎條件。
建構社會空間:撬動多元主體參與
在社會空間的語境下,黨群服務中心絕非簡單的建築實體,亦是黨及其領導的各類主體開展行為互構的場域。基層黨組織依托空間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撬動多元主體的參與,實作了與政府、社會、市場等主體的直接聯系與深度互動。
一是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特定治理主體因共同在場而獲取了服務群眾和參與治理的機會,與「他者」發生交互作用,參與黨群服務中心的形態更新、場景設計、民意收集、活動招募、服務提供、場館營運等流程化建設工作。如街道黨政部門梳理黨建、群團、行政等部門的各類服務事項,匯聚共建單位、社會組織等力量,後者得以將黨建資源傾註於具體服務場景,產出服務內容。
二是基於「共同行動」背景,基層黨組織與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共建單位、企業主體等產生更多服務事項上的交集,以服務為「媒」而形成常態化聯系,就「空間」是否有效運轉、民眾是否滿意「服務」等議題展開互動反饋。如有的黨群服務中心針對園區企業較多現狀,以發放需求調查問卷為契機吸納更多企業白領主動到訪中心參加知識講堂、技能培訓等活動,從而以誌願者身份參與公益活動、反哺社群治理。
三是在「積極反饋」過程中,多元行動者的關系互動更頻繁,關系距離不斷拉近,實作了主體間關系的有效聯結。如黨群服務中心提供了面向「兩新組織」的資訊互動平台和黨建工作抓手,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借此活躍於商圈黨建和區域化黨建工作中,並借助黨建服務活動獲得更多聯系機會。也有的中心發揮自身服務資源整合平台作用,幫助在地化社會組織順利孵化並參與解決居民區社群治理難題。
營造精神空間:構築情感認同基礎
在精神空間的語意中,它以物理實在空間為支撐,依賴於社會空間生產中多元主體的社會化建構行動。各方行動者由此對為民服務空間的常態化建設產生「寓服務於治理」的共有意識,對基層治理共同體建設註入情感動力。
一是服務遞送的共有意識。在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統籌下,政府職能部門、黨建共建單位以及居民誌願者、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形成共同參與服務生產過程的共識,將多類資源投入空間營運過程,將服務訴求再生產為特定的服務事項並放射線給民眾。如許多居民區黨群服務站開設的四點半課程、兒童友好社群建設計畫、法制宣傳、非遺手工和攝影培訓等各類服務,即歸功於各級各類黨建共建力量的服務資源。特別是樓宇商圈黨群服務站針對企業白領開展的心理咨詢、知識講座等專業服務,以及面向新就業新業態群體提供的就業禮包和勞工培訓等「實惠」服務,亦離不開各類職能部門的共識性支持。
二是共治參與的共有意識。黨群服務中心為基層黨政主體統籌安排多方治理力量開展黨建計畫洽談、聯席會議等區域化黨建活動,以及設計和實施共建活動或計畫提供了溝通平台。換言之,多元行動者不止於開展服務活動而是組合形成基層共治「朋友圈」。如許多街道組建「商圈黨建聯盟」,幫助商圈企業以簽署共建協定的形式形成常態化聯系,並擁有更多共商共建的可能,對接居民區的需求,將自身的資源以活動計畫形式嵌入基層治理過程中。
總結而言,基層黨組織借助物理空間的形塑,持續創造多元治理主體共同在場和集體行動契機;借助社會空間的建構,持續促進為多元治理主體合作共建並加強組織連結;借助精神空間的營造,持續推動為多元治理主體情感共鳴和關系互融。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切口,黨組織力量得以統籌基層治理主體就基層黨建與治理議題,漸次達成共識、形成一致行動,聯合成為彼此認同的「統一體」,共築基層治理共同體。
作者:
文:尹露(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計畫「黨群服務中心的空間生產機制與治理功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圖:張伊辰編輯:於穎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